【广东汉剧人物谱】黄粦传

编者按

广东汉剧院(现名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是剧种代表性专业艺术院团。自1959年成立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梅州日报》文娱栏目开设“广东汉剧人物谱”专栏,陆续推介广东汉剧院建院以来相关艺术家的生平业绩及影响,敬请垂注。

黄粦传(1924—1966) ,艺名黄仪,广东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人。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黄粦传天资聪颖,有一副好嗓子。在读小学时,黄粦传便喜好地方戏曲,喜欢过村串寨去看戏,能无师自通地哼几句皮黄曲。后经乡人推荐,加入大埔同艺国乐社。先后拜李祝三、郭维政为师习公行(老生)。在名师指点下,他勤学苦练,数年便有相当造诣。15岁那年,凭借一曲《上天台》出道,技艺超群,博得青睐,从此在粤东梨园界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期间,民生凋敝,粤东汉剧艺人生活十分困难。黄粦传因多种原因,一度走进闽西,加入曹炳进组织的汀龙剧社。后因受寒倒嗓,转而执教两年。民国36年(1947年)与汉剧前辈罗恒报、黄桂珠一起受聘为汕头公益国乐社师傅。这期间,黄粦传多次参加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筹募义演。民国37年后,黄粦传先后在梅县的松口、松源、隆文和蕉岭的新铺等地教戏为生,偶然搭班演戏,境况艰难。

1949年解放后,黄粦传应大埔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家乡,与黄桂珠、罗恒报、范思湘、罗旋、刘绍麟、陈德魁等,筹备组建专业汉剧文艺团体。1950年7月,广东省第一个正规汉剧团——民声汉剧团成立,他是老生台柱,任团务委员。1956年,该团转入广东汉剧团后,黄粦传任副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广东汉剧院成立,他任副院长。

黄粦传在艺术上善于吸取别人长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老生这一行当的唱腔方面,既继承了汉剧的传统,又有所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舞台上创造了不少生动的形象,如《百里奚认妻》中的百里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失空斩》中的诸葛亮,《搜书院》中的谢宝,《齐王求将》中的齐王,《秦香莲》中的包拯等。他颇谙音律,对汉剧舞台“八张凳”(即鼓、锣、钹、小锣、头弦、二胡、三弦、月弦)都很熟悉,他自己也能操琴、调筝,可谓汉剧器乐的全能,行家都赞誉他为“舞台通”。

1957年,黄粦传随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和黄桂珠一起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百里奚认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上台接见了他们,并给予高度的赞扬。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蔡楚生等赞赏他们的表演为“珠联璧合”。因他唱功娴熟,行腔声情并茂,被首都戏剧界誉称为“南方马连良”,“粦传腔”作为广东汉剧老生行经典声腔,至今无人超越。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粦传遭受迫害,不幸逝世,一代广东汉剧艺术宗师的生命定格在42岁,令人痛惜。

梅州日报记者:林仪

通讯员:黎本洪 杨苑东

编辑:罗欢欢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