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兴|兴宁话何时形成

神光秀色(木刻) 陈浩/作

□张长兴

客家人讲的话属客家方言,兴宁话属客家次方言(简称兴宁话,下同)。兴宁话有别于客家标准语梅县话,且不同于五华县话。

兴宁话到底形成于何时?因没资料可考,大家总见仁见智。

比较宽泛的说法是,客家话形成于宋末至明初。但这范围过于大,我们能否说具体些?

我认为兴宁话不可能形成于宋末。像罗孟郊探花这样的客家先民,在兴宁定居者稀,绝无可能在言语上影响土著。“神光夜读”之罗探花典故,是众所皆知的。其中说到报晓的“鸡鸣山”的“鸡”,并非读如今之“gai”,而是其当时之“gi[ji]”音——延至现在(今日之“gai”则从土著读音)。

我认为兴宁话也不可能形成于元代。在这方面,我从张启源定居兴宁年代加以考证。张启源五世孙张琳于1379年出生于鳝塘围,1411年中 举人(祝枝山编《兴宁县志》有载),并于1435年任上杭知县。如今,兴宁张姓不下几万人,而张启源、张启达、张启盛兄弟落居兴宁,起码 是700年前的事情。其后又经几百年,张姓才成望族,因此,14世纪的兴宁,占主流语系的还是土著畲瑶;而且,语言递变时间周期长,无一二百 年以上岁月不行。

据《兴宁县志》记载,明朝宣德年间,兴宁县仅百户人家而并入五华县。人口的优势才能造就主体话语的优势,这应该是常识。

因此,兴宁话之形成应是明初;成熟与稳定则是明中期乃至清初。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作于元代。那时的“武、无、务、维”等的声母为[V],与兴宁话同。然而,我在上面讲过,元代客人寡,形不了气候,至明代后才人多势众有“话语权”。 另外,据谢永昌等学者考证,明代初年官修的《洪武正韵》,其入声字与客家方言非常接近。再加上与有别于梅县、五华的土著语言融合, 便形成兴宁话。

客家人均来自中原,均来自宁化石壁,但各地客家语言特点是——基本语汇大体相同,却又千差万别 。其原因,我看主要是受百越畲瑶土著语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包括一方水土有一方的话,外来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必然融入土著——包括语言在内。但正统的客家先民又在顽强坚守正统官话,那就是“客家为体,土语为用”,形成了今日千差万别而又主干相同的客家方言。

我们学术界对各地次方言土话的研究少,知之者少。对这些古而有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有研究必要。我此短文算是抛砖引玉吧。

————————

  ▲2023年3月16日客家版  

  ————————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