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大柘凌云塔今昔

□姚良明/文、图


平远大柘凌云塔

去年12月,修复一新的平远大柘凌云塔巍然挺立在平远大柘镇梅东村大柘河畔的山岃上,成为平远县城的新景点。

大柘凌云塔有250多年的历史。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记载,其时平远有4座凌云塔,分别是大柘凌云塔、石正凌云塔、东石凌云塔、坝头凌云塔。大柘凌云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为平远建造时间最早的古塔,由里人林膺廷、姚廷樟、凌钟元等倡建。大柘镇为平远县城所在地,清朝、民国时期,大柘乡不包括如今的坝头、超竹地区。据史料记载,姚姓元代从梅县梅西迁至大柘;林姓明中期从超竹坪里迁至大柘;凌姓明末从石正迁到大柘。至清乾隆时期,姚、林、凌已成为大柘三大姓氏。平远古塔均为文运和风水的结合体,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大柘凌云塔是为改善地方“气运”,畅通“文运”,由姚、林、凌三姓联手谋划,发出倡议,筹集资金,在大柘河的出口处兴建的。

在倡建凌云塔的三位乡绅中,数林膺廷的名气较大。据清嘉庆《平远县志》记载,林膺廷,字运尹,号殿园。贡生、赠奉直大夫。曾作《千言官箴》训诫子女,在民间有一定声望,乡间有打官司的都会先征求他的意见。林膺廷除倡建凌云塔,还倡建大柘文昌阁,独资建大柘河大溪唇桥,并捐田为梁家塘茶亭作茗费。

兴建凌云塔和文昌阁促进了大柘地区文风兴盛。凌云塔坐东向西,塔门朝向二三十里之遥的江西寻乌丹溪乡的笔架山,寄托着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振兴文运的期望。在凌云塔落成28年后的乾隆六十年(1795),里人姚璋高中进士。

据梅东村一些老者回忆,大柘文昌阁就建在离凌云塔不远的地方,为平面六角楼阁式建筑,早年已毁;凌云塔为平面八角的七层楼阁式砖室塔,每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出檐。塔腔为壁内折内室结构,可以攀登,每一层铺木板作楼阁,外部设塔门和塔窗。平远解放之初,国民党胡琏兵团窜犯平远,凌云塔被胡琏兵占据作工事。20世纪60年代,笔者在县城读小学,听闻凌云塔塔顶有肉桂可采摘,便与同学结伴去凌云塔。记得当时凌云塔非常残旧,周边杂草丛生,塔内设施已毁,无法攀登,只得悻悻而归。

凌云塔遭遇灭顶之灾是“文革”时期。1975年,平远县搞氮肥大会战,在大柘河陂水兴建氮肥厂。不知是哪个决策者头脑发热,说是需青砖作基建材料,用炸药把凌云塔炸了,至今被人诟病。

2020年10月,一些有识之士发起重修凌云塔的倡议,在社会上得到积极响应,工商各界慷慨解囊。于2021 年五六月间动工,历时半年之余,宝塔风采重现。新凌云塔按照原塔大小形状修复。墙基用石块、塔墙用特制青砖砌筑,金色葫芦塔刹,塔高约30米。显得古朴典雅,器宇轩昂。远远望去,七级浮屠犹如一根擎天柱,直插云霄。一到夜晚,凌云塔变幻着五颜六色的迷人灯光,与大柘河两岸的灯光遥相呼应,流光溢彩,给平远县城的夜景增色不少。

凌云塔的配套建设仍在继续。据悉,下一步将重建文昌阁,完善道路建设和山顶花园设施。届时,凌云塔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游人面前。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