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观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笔财富

□若 澜

晓秋  摄

小时候,对父亲常挂于嘴上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总是一知半解,读书后才知道这是司马光给他的儿子司马康所写的《训俭示康》里的古训。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节俭变得奢侈是非常容易的,而从奢侈变得节俭却有一定难度。

古训是前人对后人的警示,而父亲的节俭观是留给我的一笔精神财富。

之前,对父亲的节约总是百思不解,甚至认为他在严于律己的同时,无形中成了对我的苛刻。少不更事,曾经无数次回嘴:为什么要把淘米水留在盆里用来洗碗筷?为什么要把洗菜水留着来浇花?为什么要把碗里的一粒饭都吃个精光?为什么要人走灯灭、只有人在的地方才开灯?……这些不解,犹是发生在我们兄妹都自食其力之后,毕竟孩子们有收入了,家里的担子减轻了,父亲的生活质量要相应提高才对。

但,父亲的节俭一如既往。常常在给他添置衣物时遭到其强烈反对,总是那句话:“够了,别浪费。”其实,父亲的所谓“够了”无非就是捡起孩子们以旧换新后的处理品:衣服、鞋、书包、手机……

不过,在日常的节俭中,父亲练就了一番手艺。我哥的个头比父亲高大,衣服穿在父亲身上显得偏长偏宽,但父亲想方设法加工改造,一不留神,长袖变成短袖,长裤改成七分裤,这些改良版的衣裤穿在父亲身上,一点也看不出它们的“前世”。餐桌上,大家喜欢喝鲜美的汤水,留下一堆汤料傻愣愣地等待着主人来处理;父亲不怕麻烦,硬是把汤里的肉料一块块夹起来,加点配料,制作成一款美味可口的卤水拼盘;早餐吃剩的馒头,父亲用妙手让它们成了香喷喷的黄金馒头;还有吃不完的发粄呢,则是先通过油锅爆炒,再加点三层肉红焖,一个华丽的转身,瞬间成了肥而不腻、色香味美的一盘菜;面对锅里的一堆剩饭,父亲经过细调慢作,成了香葱蛋炒饭,抑或是一碗营养丰富的皮蛋瘦肉粥……

亲朋好友见父亲这么抠,打趣说他是个守财奴。其实,父亲的“抠”不是无根无据的,这也是在听父亲讲了他的成长故事后才知其所以然!

父亲出生在抗战时期,家中人口多,田亩少,劳力少,通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借助土茯苓、野菜、野果来充饥。从父亲口中,我了解到原来祖父就是因为常年饥饿,严重营养不良而过早离世,祖母是因病无钱救治而撒手归天……

从艰难困苦中走来的父亲,早把勤俭节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把一粒米、一滴水都视之为珍宝。在父亲写的《回忆春秋》一书里,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他的曾经过往:“隆冬赤脚上学堂,腊月仍睡稻草铺,一日三餐都稀饭,无油无肉也无菜……”

记得《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读懂了它,便也读懂了父亲的节俭观。

父亲离开我已经多年了,但他的“节俭观”一直陪伴着我,而且我已经把它作为自己修行的一门功课!

刊于2022年7月2日《梅州日报》家庭版

编辑:廖智

审核: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