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丨“卖”不掉的亲情

上幼儿园时,我的双胞胎女儿们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不要某某了,我要把某某卖掉!”奶凶奶凶的发狠语气,总是逗得身边人哈哈大笑。可是我们一笑,却又似乎让她们更窘,更加生气,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我们只好配合着她们那天真无邪的话语,支持她们“把某某卖掉”。

四五岁的她们,生活圈子小,家就是她们的整个世界。她们以为即使“卖”了,也还在这个家里,只不过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她们愿意了,还可以随时买回来。因此,家庭成员中除了爷爷奶奶和她们自己,无一幸免,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那个总是惹她们生气的哥哥,都被她们口头“卖”过。

最常被她们挂在嘴边“卖掉”的,莫过于她们的哥哥。哥哥作为家中长子,偶尔的调皮捣蛋,自然会引来妹妹们的“不满”。不过,那一次,刚上中学的哥哥因踢足球晚归,姐妹俩焦急地一次次追着我问哥哥在哪里怎么还不回来。我说再等几分钟哥哥就回来了,可是她们就连一分钟也等不了,不停地追着我问。当我终于不耐烦地半开玩笑地说“我把哥哥卖掉了,以后他再也不会惹你们生气了”。她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眶泛红,接着泪水夺眶而出,哭得梨花带雨。我问她们:“不是总说恨死哥哥了吗,怎么哭了?”她们只是摇摇头,哽咽着说:“不知道,反正就是忍不住想哭。”看着她们梨花带雨的纯真小脸,在场的大人们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单就作为“商品”来说,我和她们的爸爸似乎还是比较幸运的。每当姐姐想要“卖掉”我们中的一人时,妹妹总会立刻叫“买”,还信誓旦旦地说:“只能卖给我!”反之亦然。可是,这么一来,“卖”家反而郁闷了。她们叫“卖”,原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生气的心情,以及以此告诫对方“你很令人讨厌”,你必须改正“错误”,我才可以原谅你。计划里是要原谅的,是根本就没有买家的。若此时有人叫“买”,那不是纯纯的“打脸”行为吗?矛盾的重点迅速转移,姐妹俩又差点要厮打起来。我和她们的爸爸赶紧下场,在不认定自己行为有错的情况下,偷换概念地“承认”某些错误行为是一定要批评的,并义正辞严地说不管是谁犯错误,都不能放过。在她们似懂非懂之中,实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因为,我们都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有些行为是错误的,一定不能做。

在小孩子们的世界里,亲情是最重要的。

还记得在她们更小时候的某一年暑假,姐姐莫名染上了川崎病,住院整整两个星期。那段日子,双胞胎姐妹第一次分居,姐姐因为每天躺在床上挂药水,精神状态很不好,站都站不稳了。妹妹在家时的心情也显得格外沉重,不玩也不闹,每隔一段时间就追着我问:“姐姐回来了没有?”然后她会去房间找,确认姐姐直的还没有回来,又失落地回到我身边。看着她失落的小脸,我的心都要碎了。那些天,妹妹变得格外安静,默默地抱着姐姐的布娃娃发呆。直到姐姐出院那天,妹妹早早地起床等待,当看到姐姐的那一刻,她开心地大叫“姐姐”,两姐妹紧紧相拥。

后来,我渐渐明白,叫“卖”只是作为小孩子的她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爱、被关注,甚至被纵容的一种表达方式。她们想改变这个世界,可是又无力改变。孩子在我们眼中是“小”的,可如果换一种视角,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又何尝不是一样渺小?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依然可以去想可以去干。因为,即便不断在忙碌与疲惫中受伤,我们仍然可以后退一步,在家人身边找到一丝慰藉,享受家的温馨与甜蜜。

(梅江区客都小学 钟小燕)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