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语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正常吗?警惕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3月30日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的生日,他被医学界推断因罹患双相情感障碍而离世。为了纪念他,自2015年起,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及国际双相障碍学会联合发起倡议,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提升广大民众的防治意识。青少年时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好发年龄,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这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

当17岁的小敏(化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时,她的父母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认为“孩子只是青春期情绪波动大些,怎么会是精神状态出问题?”的确,我们在临床工作时,遇到初次发病来诊的双相情感障碍学生家长出现这种反应的并不少见。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被称为“天才病”“情绪过山车”的精神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常常被误认为青春叛逆、性格问题、思想问题或单纯的心情不好,想不开。双相情感障碍好发年龄在17~19岁,正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干预,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为什么青少年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双相情感障碍病因虽然不明,但是目前医学研究认为,跟遗传和环境因素紧密相关。一是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此病的风险较无阳性家族史的子女患此病的风险会增高。二是青少年大脑正处于发育关键期,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冲动和决策)尚未成熟,而情绪相关的边缘系统已相当活跃,这种发育不同步增加了情绪失调风险。三是青春期特有的压力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学业竞争、社交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压力、家庭冲突、性别认同困惑等,都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尤其是青少年在经历过重大心理创伤,如父母离异、校园霸凌或亲人离世的时候,更是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有哪些?

与成人患者不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往往“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或误解。躁狂发作时,青少年的情感高涨表现相对成年人患者没有那么典型,而更多表现为易怒、冲动和攻击性行为。他们可能连续几天熬夜打游戏却精力充沛,突然制定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如一周内背完所有单词),或出现挥霍金钱、危险驾驶等冒险行为。这些表现常被贴上“青春叛逆期”的标签。抑郁发作时,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成绩骤降、厌学逃学,同时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和食欲改变,有些甚至还会出现割手自残等。这些表现往往家长又会简单地误认为是学习压力、性格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发作或者抑郁发作严重时,可能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如幻觉或妄想,这可能会让家人或者非精神科医师误认为患的是精神分裂症,并且,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也会增加一些风险和治疗的难度。

虽然青少年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好发群体,但是,如果家长、老师能够早期发现孩子情绪持久出问题了,比如心情突然变得如过山车一样,兴奋话多,言行夸大,或者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等等,持续1~2周仍无改善时,就要警惕患病的可能,建议尽快到专业的精神心理医院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医师 林碧娴)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