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50岁的李老师被失眠折磨得苦不堪言: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便好不容易睡着了,也会因潮热、盗汗频繁惊醒。白天则是哈欠连天,心烦不安,家人也发现,原本性格温和的她变得急躁易怒,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控制不住与家人、同事发生争执;上课也变得没有耐心,遇到调皮的学生更是要强忍不发脾气。为此,李老师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最后,家人陪同其来到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就诊。经过详细检查诊断为焦虑症,她的睡眠障碍和各种躯体不适跟焦虑情绪相关,也和更年期激素波动有关系——雌激素的骤降不仅引发出各种无名原因的躯体不适感,还导致大脑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失眠、焦虑情绪。而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更是让她陷入了“焦虑-失眠-疲劳-焦虑”的恶性循环。经过两个月的个性化治疗,包括短期药物调节、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睡眠节律训练,李老师的更年期失眠、焦虑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堂。
更年期焦虑为何“偷走”睡眠?更年期女性的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容易醒来或过早醒来,这与雌激素下降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和褪黑素分泌减少有直接关联。同时,焦虑情绪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使身体持续处于一种“战斗状态”,进一步抑制睡眠驱动。许多患者像李阿姨一样,最初误以为“失眠是更年期的正常现象”,认为只要熬过更年期就没事了,没有及时进行干预,最终发展为慢性睡眠障碍,甚至可能诱发焦虑症、抑郁症。
更年期焦虑如何预防?
症状轻者,家中自我调整,打破失眠焦虑的循环。
1、建立规律的作息。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避免赖床,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也要按时起床,避免打乱生物钟。
2、优化睡眠环境。尽量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来减少噪音干扰;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确保卧室黑暗;将卧室温度保持在18°C-22°C之间,以维持一个凉爽的环境。
3、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睡前6小时内避免摄入咖啡、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因酒精会干扰睡眠,睡前应避免饮酒;睡前2-3小时避免吃大餐,可以适量吃些轻食。
4、放松训练。比如,睡前进行冥想或深呼吸练习,帮助放松身心;睡前泡温水澡有助于放松肌肉;选择轻松的书籍或音乐,避免刺激性内容。
5、限制电子设备使用。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或使用蓝光过滤功能;避免睡前观看紧张的电影或玩刺激的游戏。
6、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跑步或瑜伽,但要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7、管理压力。可以通过写日记,睡前写下烦恼或待办事项,帮助清空思绪;合理安排日常任务,避免因压力影响睡眠。
8、避免长时间午睡。长期失眠者,要控制午睡时间,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症状明显的,建议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没有办法自我调整,建议尽早到专业的医疗机构睡眠医学科就诊。睡眠障碍的治疗首选的是睡眠认知行为治疗,而非单纯的安眠药治疗,经过系统治疗,都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曾莹莹(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睡眠医学科)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