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满校园,朗朗书声从教室传出,走进兴宁市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兴宁二小”),校园内挂满了学生的书法美术等作品,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课间,欢快的竹板歌与欢声笑语在校园回荡,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兴宁市第二小学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双减”政策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质立校:课堂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在兴宁二小二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面带微笑带领孩子们进入趣味数学的学习:《火柴棒游戏》。课堂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了“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的趣味操作任务,培养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今,在兴宁二小的课堂上,老师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是该校在党建引领下,加强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和五项管理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后带来的变化。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兴宁市第二小学党委书记张经华介绍道,学校注重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监督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确保教学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为了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务处还针对薄弱学科开展质量会诊。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给予全方位指导整改,促进各年级、各学科均衡发展。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在每年的兴宁全市中小学质量检测中,该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均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在兴宁市中小学核心素养能力知识问答活动中屡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125名教师分别获评省级、梅州市级、兴宁市级先进教师。
特色育人:让学生们绽放独特光彩
课余时间的兴宁二小校园里,各类特色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着。书法教室里,孩子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沉浸在墨香之中;阅览室里,同学们积极交流读书心得,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舞蹈室里,柔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阅览室里,同学们认真阅读书籍,不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图片均由陈思杰 摄)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该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图书角”,并对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与借阅登记,各个班级分别对“图书角”进行了设计美化。同时,学校还利用楼梯拐角等空间打造读书角,并展示更多学生的读书成果分享。多年来,该校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活动,举办主题班会、故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阅读乐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和写作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因此被评为“梅州市书香校园”“广东省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先进单位”,300多名师生在省、市级读书活动中获奖。
“为落实‘双减’政策,我们在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张经华介绍道,该校以“全员覆盖+精品打造”为课程形式,开设了多元化课程,包括竹板歌、校园舞、徒手操、球操、跳绳、啦啦操、美术、合唱、书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文化润心:传统基因融入现代课堂
舞蹈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竹板歌。
迎着上午的阳光,学生们涌向操场开展大课间活动。与以往做广播体操不同,孩子们手持竹板,在双手手腕的轻轻抖动下,四块竹板碰撞出节奏明快、清脆响亮的声音,伴随着高亢的客语歌声,大家通过一首《兴宁二小众赞称》唱出了对学校的喜爱和赞美。
近年来,学校注重传承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竹板歌引入校园。利用音乐课、社团活动和大课间开展传唱活动,还邀请梅州市、兴宁市文化馆专业老师到校指导培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如今,该校作为国家级非遗竹板歌传承基地,竹板歌已成为学校大课间的特色活动,深受师生喜爱,《竹板声声颂党恩》《兴宁二小众赞称》等作品唱出了学生对党和学校的热爱。
除了竹板歌,学校还积极将杯花舞等非遗项目融入课程体系,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还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以及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更要让他们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成长为有根有魂的新时代好少年。”张经华表示,该校也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特色发展,以坚实步伐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陈思杰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