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身心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内心深处涌动着展示自我、欣赏与创造美的热情。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结合学校的常规工作,更需要我们在微观层面上,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细节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建立人格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自信、优秀的后备力量。
拒绝焦虑,树立正确审美观
如今的青少年过度注重外在美,而深挖其根本原因会发现,在数字媒介和社会审美标准的巨大冲击下,青少年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极易产生不满意、不认同、不自信的负面情绪,进而发展成焦虑。并且这种“容貌焦虑”和社交媒体使用的强度正相关。导致此种焦虑的主要原因,一是青少年自我意识敏感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二是传媒中审美价值的消极导向。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如同起伏波动的海水,充满了变化与不确定性。青少年的接纳能力极强,同时,也拥有着极高的可塑性。在这个关键时期,班主任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应当肩负起引导学生的重任,培育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理性引导,培养自信青少年
中学生的三观还在处于定型阶段,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判断力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因此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树立自信,提升对内在美的修养追求至关重要。
审美教育,不仅是情操与心灵的熏陶,更是对个体全面素养的提升。它悄然渗透于人的情感、趣味、气质与胸襟,激发精神潜力,润泽心灵深处。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基本载体,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的重任,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正确审美观念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营造软硬兼备的审美环境。在学校层面,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组织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将美育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并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美育实践的热情,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提升自我。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审美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各类审美活动,如文化礼堂送教,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开蒙礼、非遗传承(剪纸、茶叶制作及茶艺表演)、文明新风尚教育活动(垃圾分类、文明出行)、“悦读人生,和美家庭”书香家庭活动等。还可在班会课上多宣扬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人物等英雄形象和感人事迹,这些都将激励学生摒弃小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把对容貌外形的过度追求转变为自身价值的实现。
作者:梅县区高级中学 黄佳意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