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新论丨用好“短视频”,助力梅州文旅出圈

用好“短视频”,助力梅州文旅出圈

■梅江区城北镇人民政府 赖威

梅州赓续客家千年文脉,拥有丹霞奇观五指石、活态围龙屋群落和“舌尖非遗”客家菜等众多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但在互联网声量竞技中略显沉寂,“养在深闺无人识”。当“淄博烧烤”凭烟火气席卷热搜、“尔滨”借冰雪经济强势出圈,梅州亟须以短视频为支点,撬动“故事力、网感力、IP力”等传播杠杆,让“客家明珠”在新媒体浪潮中焕发新时代光彩。

用好“短视频”,首先,要把握一个“核心”,推出正能量短剧,讲好梅州故事。可以以梅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为背景,创作轻松幽默、感人至深的微短剧,将梅州文旅资源巧妙地融入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比如,可在松口古镇“下南洋起点”取景,拍摄《过番情》《下南洋》等主题短剧,通过华侨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浮沉,展现客家人“敢闯敢拼、重信守义”的精神密码;在百侯古镇三十六巷或嘉应古城取景创作《骑楼往事》《百年客商》等正能量作品,以百年商埠兴衰探寻客商文化精髓。

用好“短视频”,其次,要善于结合“网络热梗”,制造梅州“话题点”。网络热梗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符合群众碎片化时间里的“既视感”。比如:广西“科目三”出圈,梅州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编排具有客家元素的“腌面舞”;再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爆火的打油诗“天雷滚滚我好怕……”就可以结合梅州改编为“围屋探秘乐哈哈、清凉茶香漫天涯,初登阴那望樱花,金柚腌面人人夸”;像耳熟能详的“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也可以改编为“来、来、来梅州,吃一碗腌面再来几个糍粑,梅菜扣肉又整上,再来一锅煲仔饭再喝一杯清凉山……”附上群众品尝客家美食、观赏梅州景色的剪影,让传播更具网感力,为“线上游客”带来深刻的视觉和味觉冲击。当然,还可以借助DeepSeek等AI的力量,推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优质“短视频”。

用好“短视频”,还需结合实际,推出更多梅州元素的文创产品,打造梅州文旅IP。长期以来,带有梅州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市面上并不多见,比如,客家元素的烟灰缸、打火机、T恤衫、鼠标、茶具、笔筒等等,这也间接导致了部分游客在景点无法选购。我们可借“短剧热”,推出剧中同款手工艺品、摆件、服饰、画框等,特别是要将“一城两坊”、五指石、埔寨纸花、百侯古镇、金柚等梅州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让文创产品成为行走的广告牌,让外来游客既看到风景,也留下客家记忆。同时,建立“短视频引流-微短剧种草-文创产品转化”闭环,开发更多“客都手信”小程序,通过“短视频+直播+定制生产”模式打造爆款,为梅州真正创造“经济流量”。

相信以“短视频”为媒,梅州定能在“深挖客家文化”和“探索网感再造”中找到平衡点,让梅州文旅IP在流量浪潮中历久弥新,切实为“百千万工程”助力,让梅州真正“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游客留下“梅”好时光。

《梅州日报·知行新论》正式开栏!

投稿需知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