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管好“钱包”?专家建议规划开支,理性消费

寒假聚餐50元、生活用品20元……每晚睡前,嘉应学院大三学生小颂都会打开手机APP“随手记”,记录每天的消费情况。每个月月初,她还会总结上个月的支出情况。“餐饮、生活用品等刚需消费比之前少了,用在学习或电子产品上的花销则增长了些。”小颂总结发现,与刚进入大一相比,现在的自己消费更趋理性,也更加注重品质。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00后大学生消费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亦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然而,冲动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大学生如何合理安排支出?如何管好“钱包”,学会规划理财?本报记者请专家为大学生支招。

(张兰 绘)

现象 大学生消费呈现新趋势

翻开小颂的记账本,每个月的消费集中在餐饮、生活用品、通讯、交通上。其中,服装、电子产品是支出最大的部分。“消费应该基于个人实际需求和财务状况。”小颂说,虽然她的消费观是能省则省,但是化妆品、衣服、旅游等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还是薅羊毛爱好者,经常会关注品牌优惠信息、二手平台折扣,这样会获得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受访大学生月均消费在1000-4000元不等,其中月均消费2000元左右者最多。受访者们的账单显示,00后大学生们的开支主要集中在美食和社交上。同时,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如今,科技的发展,让购物变得更方便,点一点手机便轻松网购。因此,网络购物也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购物方式。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二学生绮文对此就深有体会,大一开学时,绮文按照网络上流传的“开学必备清单”采购了一系列全新的生活、学习用品。但他坦言,实际上很多物品根本用不到那么多。还有,当看到新款的运动鞋、新款的电子产品,就会有消费的冲动,最后发现自己的资金账户“严重缩水”时,才意识到不能盲目追求“网红”产品,要学会管好自己的“钱包”。于是,他开始每个月将一定数额的钱存入一个银行卡中。“这个卡是我的生活费专用卡。我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的花销控制在一个范围以内。”绮文认为,从一张卡里支出可以更好地管理生活费。如果某个月有结余,他还会将那些钱存起来,以便规划旅游等消费。“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所以要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绮文说,他计划用省下来的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广东财经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焕昊在开学时,主要将消费集中在日用品和电子产品上。在购买过程中,他尤其关注性价比,认为购买的物品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新学期购置电脑时,他优先考虑产品品牌,“认准一个可靠的品牌可以减少纠结比较的时间成本,售后质量也更有保障。”每个月生活费到手,焕昊都会在记账软件上设置消费预算,软件会自动生成每日花销的额度。通过这样的方式,焕昊不但没有超支,反而还攒下了一笔钱。

支招 规划开支,也是规划生活

交通银行理财经理凌经理认为,购物场景的智能化,让消费变得更加快捷,同时也变得更“隐形”,易引发冲动消费、盲目消费。“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行为日益普遍和流行。超前消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但也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大学生消费需要适度,避免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因而大学生群体应当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因攀比、从众等情感动机带来的超前消费。” 凌经理表示,非理性的“超前消费”是种“病态消费”,必须进行纠正。年轻人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学会理性消费,不可盲目跟风。

“有部分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常常‘入不敷出’,要警惕‘校园贷’等金融风险,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咨询家人和老师。” 凌经理强调,大学生首先要做好消费规划,在“精打细算”中节省开支。“通过规划消费,大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钱都花在哪里,实现财务透明,有助于优化消费结构,还能增强自我监督,避免冲动消费,节省开支。”她建议,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理财计划:

第一,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大学生总是感觉钱不经花,不过钱肯定不是自行消失的,肯定有它的去处。为避免这样的状况不妨通过记账的方式,搞清楚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也能间接地约束自己的大手大脚。这样的方式能够时刻查看自己资金的余额,在消费前都会思考一下该不该花钱。

第二,坚持储蓄,积少成多。很多人都认为一个月算下来也攒不了多少,所以索性就成为“月光族”的一员,但是就实际上并非如此。假如每月生活费1500元,一月花销能控制在1300元左右,这样积累1年下来就有2400元,几乎是两个月的生活费。先做好储蓄,就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

第三,在有了一定的储蓄之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尝试一些投资。大学生可以选择投资较为稳健的基金产品,比如:债券基金或是固收+基金等投资体验较好的产品,作为投资之路的开始。

总而言之,大学期间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在课余时间可以学习一些理财的相关知识,为之后的投资理财提前做好准备。

本报记者 黄宝珠 

实习生 黄禹众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