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革命文化”概念。革命文化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注重与语文教学“结合”,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使价值观融为语文的“血肉”。小学四至六年级语文课本中都有关于革命文化的选文,而且每册都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中,共五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每个主题都是精读与略读相辅相成,课文与链接紧密衔接,古体诗与现代文相得益彰。如此编排,有利于让学生浸润道德情感,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革命文化类课文,反映的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人物和事件的特殊性,这就需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革命内涵。
●依循写作特点,传授阅读方法
革命文化的选文主要通过领袖、英雄等革命人物来细述故事情节,因此教学的目标在于令学生知晓英雄事迹,感知他们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感悟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良作风。对这类题材的课文,我先让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人物特点入手。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已有明显发展,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比较敏锐地发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优秀品质。最后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特点的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逐渐加深,更能体会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真正做到通过事件认识人物性格和品质,通过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理解人物行为的目的。
●紧扣课题质疑,培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抓住课文题目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能够提出问题,既是在认真、积极地学习,也是聪明好学的表现。以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质疑:①课题中的重点词是什么?(炸暗堡)②你觉得课文内容会写什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迹)。这样学生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要讲的主要内容,而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紧紧围绕重点词“炸暗堡”进行阅读,理清董存瑞炸暗堡的过程,从而体会董存瑞为革命的胜利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文字承载着革命文化内涵,革命文化透过语言文字折射出思想底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二者的统一,促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语法修辞中体会英雄人物崇高的革命情怀,引领学生在剖析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过程中,理解革命志士的人格品质,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
以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例,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厘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聚焦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描写的句子,体会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如“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从对李大钊的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李大钊沉着镇定、处变不惊,为了革命工作,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从而感悟到李大钊对革命高度忠诚的精神。
●进行课外拓展,学会迁移应用
在教学革命文化教育主题的课文时,可以根据需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通过组织比较阅读教学工作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其迁移应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似的文章,如《李大钊传》中的《不负寸光阴》片段,然后设计探究任务,要求学生们分析两文中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并比较两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与写作思路,以此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同时积累丰富的阅读素材、阅读方法,且能够使之更加全面地认识主人公,受到其美好品质的感染与熏陶。
(大埔县大埔小学 罗秀琴)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