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发朋友圈指出某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扫码付钱才能解锁新知识。教材中每隔几段就出现付费二维码因此登上热搜,网友为此也“吵翻了”。一部分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扩充知识,还节约教材,挺好的。也有网友认为教材本应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明码标价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消费,别让教材成为知识传播的障碍。对此,你怎么看?
六六/绘
张炼煌:教材设置知识点扫码收费,对此我难于接受。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承载着社会效益和公共属性。虽然出版社提出这个举措是为了保护正版,防止盗版资源的传播。但教材本来就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扫码收费让教材成为知识传播的障碍。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扩展信息,既然是学生教材,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教材回归其本质——传授知识,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服务形式,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便捷性,才是教材的初心。
程成:虽然说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但是也有不少人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想要的知识,学习的欲望也会因此降低。扫码付钱才能解锁的新知识,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质量”如何,而且书里面设置数量众多的付费二维码,这无疑造成了知识传播的障碍。我认为教材增值服务可以有,但必须规范合理,要把握好一个度,付费内容的质量也要有专人审核,谁都不想花钱买“水课”。
陈赞发:我认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实行收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收费应该做到合理、透明、公开,也就是要实行明码标价,不应该有隐藏消费,借以浑水摸鱼。还有就是,像上文中所说设置了46个收费点,数量过多了,感觉不合理了。
张永胜:如果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对于扫码收费家长学生是可以接受的。有些人觉得没必要可以不扫码,这完全是自愿的。
刘文晖:《宪法学》教材发布于网上,成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方便专业人士或有兴趣的人阅读学习,可以帮他们扩充知识,还能节约纸质教材,这是非常好的知识传播方式,值得大家点赞!但这个《宪法学》教材在网上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扫码付款才能解锁新知识,如此频繁扫描解锁新知识,一方面让人感觉太过功利和现实,也会让学习者感受到麻烦和学习的不便,另外也有可能存在隐藏消费,从而影响了阅读学习者的情绪、学习速度和效果,从而阻碍了知识的顺畅传播。
曾一聪 :教材本应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如果到处都要扫码付钱,那就有点像是在知识面前设置了“门槛”,会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取完整的学习资料。再说,如果收费内容的质量不高、与手中的教材内容重复,那也会让学生觉得浪费,甚至觉得不值。可见,出版社在设置二维码收费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收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可在专业的知识点设置收费点,也可对一些“如饥似渴”学生提供优惠活动或者奖学助学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许素芬:俗话说,知识就是财富。一个知识点收取一定费用,好像也说得过去。但是,在学生教材设置知识点扫码收费,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廖玉芳/整理)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