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丨君子三境

“君子一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不绝,被奉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也是对人品修养的极高赞誉。“君子未死,人格未溃”,还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那么,何为“君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刻苦好学、文质彬彬、弘毅笃行,可谓君子三境。

刻苦好学乃君子之风,何谓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好学”不正是孔子本人最好的写照吗?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尽管年轻时便以知礼闻名于鲁,仍不辞奔波,向师襄学琴,师郯子习制,访老子问礼,甚至自七岁的项橐处学得了“虚心”……正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贫寒仍刻苦从师的颜回,孔子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刻苦好学的君子之风,激励着代代中国人在一灯摇曳间奋战十年寒窗。

文质彬彬,为君子之格。五四以来,世人皆以儒家空有儒雅而无刚强,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值得批判;其实,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的是文雅修饰与质朴实在,即“文”和“质”的兼备融合。儒家小学主授“洒扫、应对、进退”,“君子六艺”在“数、书、礼、乐”外还有“射”与“御”,汉以前圣人画像均佩剑,可见儒家君子不仅需要有出众的文采,劳动技能与英武气概即“质”也必不可少。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少时的子路不过一介鲁莽屠夫,后拜孔子受教多年。当他的主公有难,他引经据典,痛斥敌人犯上作乱,亦不失忠勇本色,无畏护主深陷重围,最后,子路按照礼节系好冠带,英勇就义。文质彬彬的君子之格,指明了炎黄子孙们的内省修身的为人标准。

弘毅笃行,实君子之魂。与屡遭误解的“文质彬彬”不同,“弘毅笃行”这柄锋利的古剑,在近代仍保持着原始而震撼人心的光芒。抗日名将孙立人即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座右铭,伴他出生入死;民国国父孙中山则以其为遗训,要求写入教科书保留至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站在新时代新的伟大梦想的起点,为准备肩挑重担,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我们也应吸收曾子口中的君子之魂,弘毅笃行的君子之魂,诠释了中华民族复兴所需的伟大气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模板,愈多成员朝其“见贤思齐”,社会便愈接近这一人格理想中的样子。“青年兴则国兴”,若吾辈青年都有刻苦好学的君子之风,“学习强国”的目标,就近大功告成;都具文质彬彬的君子之格,“和谐社会”的号召就将落到实处;都承弘毅笃行的君子之魂,“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会更进一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诸君与我共努力!

作者:刘恕(大埔县虎山中学高二1班 )

指导老师:管庆蓉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