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代诤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奏章,李世民以贤臣为镜审视自身为政得失,魏征以劝谏帝王实现治国安民的心愿,君臣之间互相成就传为千古佳话,尤是《谏太宗十思疏》成为魏征敢于直谏的最佳证明。但鉴赏此篇谏书,却发现魏征实际未对皇帝直言不讳,而是采用迂回委婉的表达艺术,以致太宗“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第一,循循善引,微言重义。主要谈治国之策,却未开门见山。用“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流之远必浚其泉源”的自然道理进行比喻、对比论证,自然引出“治国必积德义”的核心思想并融化铸型,深入浅出。再稍微侧击:“下愚”的我尚且知晓,何况“明哲”的您呢!提醒帝王治国的关键在于厚德载物。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生活中过于直白的建议容易引起对方抵触。少些说教,多些探讨,平心静气,益于达成共识。
第二,留三分颜面,涨十分情谊。“十思”确有史载,谈话点到为止。魏征献谏的背景是唐朝在太宗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复苏。他开始骄奢忘本,劳民伤财。“十思”在史书上都有对应发生的事件,譬如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故提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等等。但他只提“君人者”当遵从的“十思”,倘若逐条指责太宗的失德之行,就有翻旧账、穷追猛打的嫌疑。保留了天家尊严,作为明君定能意会并接纳建议。在日常交际中若要指正对方的缺点,需尊重对方,不仅能避免对方产生情绪化的反感,也能感受你的诚意虚心听取,双方的情谊升温。
第三,以利相诱,顺势而为。以君王所欲,提出“十思”的必要性。一国之君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大统、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在谏书末尾描绘了一幅“十思”达成后的盛世蓝图,皇帝不必再劳心费力,可以享受生活,甚至延年益寿。难怪太宗观后既反省顿悟、严于律己,唐朝也更加安定富强。日常谈判说服对方的关键是实现对方的“大欲”,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借势而进,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文言文向来是中学生阅读的“黑名单”:因年代久远而变生僻的字词,因时局控制而显晦涩的表达。其实拨开阅读古文的障碍,理性品读文言文可会获得思辨性的领悟。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古人的智慧永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启明星。
作者:梁义云(梅江区嘉应中学)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