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有这样一群特殊孩子,他们具有接受基础教育的能力,但因重度残疾导致行动不便和无法自理等原因不能到校上学。为了给这些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开启另一片阳光天地,有群特殊的教师,除了在讲台上授课,他们还走村道、过田野,背着教具,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圆了众多重度残疾孩子们的上学梦。
近年来,我市聚焦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提高“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做到“教育路上不落下每一个孩子”。
与爱同行 送教服务全覆盖
“琳琳(化名),老师们又来给你上课啦!”3月12日上午,13岁的琳琳听到妈妈的叫唤声,激动得从家里跑到门外,不会说话的她,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双手欢迎来自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
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给琳琳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吴海清 摄)
“去年至今,老师们已经来家里送教9次了,每次送教时间都不少于一小时,且送教内容丰富多样,有生活技能、语言表达类等课程。现在的琳琳进步很大,比去年更能听懂指示,虽然言语表达仍有障碍,但动手能力提高不少。”琳琳妈妈向记者介绍,琳琳患有唐氏综合征,且伴有多重残疾,无法到校接受教育,只能由特校老师“送教上门”。
在我市,目前有932名像琳琳一样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服务的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每一年,省残联和教育部门都会统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信息,并将认定的各市户籍内确实无法到普通学校(包括特教班)和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 6至14 周岁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以及15至17周岁因故未完成义务教育、符合送教要求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和符合当地入读公办学校就读政策的非户籍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信息下发到各市,由各市进行具体部署,开展送教服务。
谁来担当“送教服务”这一重任?梅州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9所,教职工300余人,要担负起近千名学生的送教上门任务,并不现实。
2022年,我市教育局、民政局、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梅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免费教育、普特结合、一人一案”的服务原则,把一批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正式纳入送教队伍,不仅充实了送教上门的师资力量,也为过去“摸石过河”的送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如何确保普通教师送教上门也能跟特教教师一样发挥实效?以人口大县五华县为例,2023学年,该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残疾学生共有1126人,其中接受送教上门残疾学生305人(特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84人,普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21人)。为了提高普通学校教师送教能力,该县积极发挥五华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指导、辐射作用,对普通学校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定期进行指导、监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送教服务水平。
“每年省里下发了我市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的信息后,我们教育局都会按照‘属地负责、任务到校’的原则,把相关信息分发到各县(市、区)教育局,由各县自行部署,根据学生所处片区就近安排普通学校或者特校教师进行送教服务。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有教师队伍,送教服务覆盖全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被教育遗忘。”市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说。
一人一案 特别定制私教课
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脑瘫患者昶昶进行生活语文教学。(吴海清 摄)
图画书、作文书,七巧板拼图,甚至还有鸡蛋、大米、锅碗瓢盆等做饭用的食材和器具——每次送教,我市各位送教老师随手携带的行李箱或手提包里,都塞满了各类教具。这些教具有的是给多重残疾的少年进行康复训练,有的给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儿童辅导生活技能用,还有的是给语言障碍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在于每位残疾儿童的受教能力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市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说,需要送教上门的往往是重度、极重度和多重残疾少年儿童,个体差异非常大,基于此特点,目前相关部门没有对送教上门的课程方案进行统一规定,而是突出了“一人一案”的要求,要求各位老师在送教对象监护人认可和配合的基础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注重发展送教对象的教育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没有统一规定,不代表送教上门没有重点。在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该校积极贯彻“一人一案”的要求,根据送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残疾类型,将本学期的62位送教学生,经多方评估及家长同意后,分成学习类、康复训练类、电话送教类。
“学习类学生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为主要送教内容,培养学生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类学生以肢体训练、康复按摩、康复指导为主要送教内容,进行补偿性康复教育。电话送教类学生则以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进行教育指导及跟踪为主要内容。”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丘玉华向记者介绍,该校组成了由校长担任组长,部分行政为副组长,专职老师为班主任的送教专班,每周二、三、四定期对三类送教学生轮流开展送教工作。同时,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送教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档案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评估资料、送教上门的各类记录等。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并实施送教上门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相关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统筹解决、优先保障学校送教服务所需的教师编制;残联部门负责适龄持证残疾儿童情况排查、登记和统计工作,为符合梅州市残疾人康复资助条件的送教服务学生提供康复服务及辅具适配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残疾儿童的筛查、诊断、鉴定工作,组织医疗机构配合做好实施“医教结合”所需的医疗技术支持和医疗康复服务工作,全市送教上门工作呈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良好态势。
点亮希望 让孩子融入社会
简单来看,送教上门就是把课堂搬到重度残疾学生家里。在送教家庭,客房的沙发、厨房的案板、庭院的木板,都可作为讲台和课桌。但要做到这看似简单的空间转换并非易事,它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付出和陪伴。
在送教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曾遇过路途遥远、孩子性情狂躁等问题。稍不注意,有些孩子甚至会朝教师吐口水、抓教师头发。往往教师们都会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安抚他们的情绪,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直到孩子平静下来,再开始教授。
然而,面对孩子的残疾,有的家长总想藏着掖着,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种情况成为送教路上最大的障碍。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教师姚志雄就遇到过类似事件。
姚志雄说,在正式开始送教前,送教教师们都会先入户对每一个送教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并与送教学生的法定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我家孩子就这个样子了,还接受什么教育?你们来了别人还以为我家孩子出什么大事呢。”在实际入户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残疾儿童和少年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孩子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不少爷爷奶奶无法理解送教服务的意义,把送教教师们拒之门外。为了给孩子的未来点亮更多的希望,姚志雄跟同事仍会心平气和地给这些家庭的长辈摆事实、讲道理,多次入户做思想工作,保障孩子受教育权利。
送教上门如微光般照亮折翼天使的生活,更如桥梁,畅通了孩子与广阔世界的联系。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推进,多数接受送教的少年儿童,往往在康复、认知、生活适应等多个方面发生积极变化——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性更好,行动能力一定程度得到提高;有的认知能力提升;有的逐渐达到生活基本自理水平……有的家庭在接受送教的心理辅导之后,可以帮助孩子们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
“在接受送教上门教育服务之后,有一些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好转以及认知能力提升,是有机会逐步转到特校就读或者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以后也可到特定机构和场所实现就业。”市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说,对于这部分孩子,送教不是终点,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融入社会环境当中。
实际上,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目标。在2023年印发的《梅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25年,要将义务教育阶段接受送教服务的残疾儿童比例控制到适龄残疾学生总数的10%以内。
“目前我市送教比例高于10%,离计划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市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坦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早年有些家庭对孕前优生检查、产前筛查不重视;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不了解,不愿意或者没能力把孩子送去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但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观。我市正不断完善多方协调联动的特殊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市级统筹,落实县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与科研、医疗、康复等机构协同专业支撑工作机制,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残疾儿童和少年能更好地回归学校、融入社会。
本报记者:吴海清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