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书声琅琅,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在家里,欢声笑语,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课外活动。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常态。
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双减”政策以来,我市积极组建“双减”工作专班,围绕“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促使学生学习生活呈现“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三减三增”良好态势。
减负担 提质量
做好教育教学“加减法”
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梅江区芹洋学校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鼓号队队形、队列等学习。(吴海清摄)
下午4时25分,记者走进梅江区芹洋学校看到,在课后服务的第一节基本托管课上,小学部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进行自主阅读,或做起简单的课后练习;初中部的学生则在认真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举手请老师答疑。在随后的第二节素质拓展课上,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各自前往鼓号队、口风琴班、剪纸班等活动场地……这种“官方带娃”的场景,如今在我市各中小学都能看见。
梅江区芹洋学校学生正参加足球班的课后服务活动。(吴海清 摄)
2021年秋季起,我市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秋季,全市8个县(市、区)均已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以内部供给为主、购买服务为辅的“基本托管+素质拓展”相结合的课后服务。
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作业。(林诗依摄)
其中,基本托管均是开展学生自主作业、自主阅读等学习活动;素质拓展则不尽相同,各学校都在开设足球、舞蹈、书法、国学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巧花心思,以“一校一特色”为思路,结合客家非遗文化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提线木偶班、陶瓷班、舞狮班、山歌班等素质拓展课程。此外,我市还积极拓展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整合红色教育、文化、科创、劳动等校外实践资源,建设劳动实践、艺术教育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发现家乡、重走红色之路、“红色思政+客家+N”等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华县黄狮小学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舞狮特色素质拓展课程。(学校供图)
课后做负担减法,课上做质量加法。“双减”以来,我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辅导答疑,加强教研支撑和专家指导,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落实因材施教。
越来越多诸如“PK进行课堂问题抢答”“走出课室找实验素材”等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我市各所学校,学生们渐渐“动”起来,曾经安静的学校课堂也变得活跃了。
各学校也纷纷在作业改革、增加学生睡眠时间等方面做出探索,如:五华县黄狮小学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蕉岭县友邦小学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帮家里计算新年开支,并制成统计图;蕉岭县徐溪小学在开展午托服务的基础上,以“微厨房”形式为参加午托的学生免费加热饭菜;梅江区芹洋学校将教室内课桌“变形”,挪出空间供学生打地铺午休……
“双减”以来,教育教学环境带来的变化,也让不少学生受益。“以前作业比较多,如今作业少很多了,我有更多时间去鼓号队学习打鼓,培养兴趣呢!”梅江区芹洋学校五年级学生余沐晨与记者开心地分享道。
梅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走进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体验收割稻谷(叶秋丽供图)
树红线 强监管
打造校外培训“新生态”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我市各中小学生没有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之间,也没有沉浸在“题海”中,而是在多元实践中,经历更多彩的寒假生活。
曾几何时,去校外培训班上课成了不少孩子课余最主要的内容,学科类培训机构门庭若市。“繁荣”的表象下,教培行业教师资质不达标、超纲教学、合同欺诈、预付费乱象等问题层出不穷。
2021年10月,我市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提出将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全市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查处违规培训服务行为,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压减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两年多来,我市多次召开市“双减”工作校外培训调度会,按照“依法依规、疏堵结合、分类引导、平稳有序”原则,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明确责任链条,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全面压减学科类机构,遏制学科培训野蛮生长,促进培训机构和行业有机转型。针对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等校外培训违规行为“易发节点”,制定联合检查的方案,多部门全覆盖开展执法检查,努力让培训更好回归教育本源。
“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市有180多家学科类培训机构,目前,我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至12家,培训机构合规率100%,资金监管率100%,培训虚火大降温。“以前梅州培训机构市场鱼龙混杂,如今感觉整个行业呈正向有序、健康发展的态势,我们培训机构也在‘双减’后走向更规范化经营。”梅城一培训机构负责人孟伟说,其培训机构过去注重学科类培训,如今正逐步转型,开拓了篮球、乒乓球、体能训练、编程等艺体、科技类培训项目,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外时间多了,校外培训班少了,孩子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双减’真是一个好政策,不仅减少了培训机构乱象的发生,也能让我们家长静下心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现在我更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作用,正引导孩子专注学校课堂教学,课外多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和锻炼身体,提升综合素养。”家长宋雯芳感慨道。
改评价 聚合力
打好减负提质“组合拳”
梅江区人民小学的期末综合素质游园活动。(受访者供图)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进行纸笔考试。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学习成长进行全方位的验收,两年多来,我市各校积极打破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创新开展游园式、闯关式评价活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季”,由学校自行设计的各类寓教于乐的创意评价方式在梅州遍地开花。
“繁花盛开”的背后,正是我市以教育评价与督导切实推动“双减”落地落实的“用心耕耘”。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它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社会教育观念的形成,也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市“双减”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对教育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市制定了任务分工方案和负面清单、工作任务清单,积极推行学生综合评价,深化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论”的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此外,在强化学校主阵地、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同时,我市不断凝聚“双减”共识,以“双减”为契机,优化、重构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加快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转变家长观念,推动公平公正公开的“小升初电脑派位”、普通高中学校“指标到校”等招生改革切实落地,减轻家长焦虑情绪,着重引导社会各界摒弃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观念。
“近年来,我市坚决落实政府依法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以打造‘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生态’共创学生‘好未来’的梅州‘五好教育’新形态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校外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主,校外教育加快回归公益属性,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逐步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进一步形成。”市“双减”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教育部2023年“双减”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我市共有54万余家长及学生参与了问卷填写,其中有超95%的家长及学生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回荡在校园上空的笑声,洋溢在家长脸上的笑脸,成为我市落实“双减”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双减”正在梅州大地上稳稳扎根、开花结果,梅州教育也正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路上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吴海清
通讯员:冯伟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