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来临,孩子们的笑语欢歌再度响彻四野。然而,这份欢乐背后,家长们更需筑起防线,守护孩子免受诈骗之害。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案件如春笋般涌现,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将通过鲜活的案例,向广大家长敲响防范的警钟,同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骗策略。
案例重现及警示
1、“组队”玩游戏
网络游戏诈骗某小学生,小张在玩一款网络游戏时,被一名陌生玩家邀请组队完成任务。小张接受了邀请,按照对方的指示下载了一个未知软件。结果,小张的电脑被黑客控制,个人信息被盗取,银行卡内的钱也被盗刷。
未成年人因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在利用网络打游戏、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不法分子通常会以一些噱头为诱饵,散布类似“加群免费领游戏道具”“组队赠送游戏道具装备”“扫码送福利红包”等消息,诱导未成年人加入群聊、扫描特定二维码下载未知软件等操作,从而利用黑客技术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端盗取信息,或者会在网络端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需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解冻成功后钱款会自动退回”之类的信息,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未成年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2、“虚假交易”的操作
某初中生小李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条低价购买手机的信息。小李与对方联系后,对方要求小李先支付定金。小李按照对方的指示支付了定金,但对方却消失了,手机也没有收到。
小李的经历并非个例。不法分子通常会在网络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皮肤、装备”或是“低价销售游戏币”“低价销售手机”等广告信息,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再以“注册费”“定金”为名诱骗受害人转账。在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会编造“系统监测到非本人账户”“触发风控账户锁定”“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一系列说辞,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等心理,不断要求继续转账支付,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3、“解锁防沉迷系统”的诱惑
小涵是一个14岁的初中生,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一天,她因为游戏时间不足无法游玩正苦恼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称可以帮助她解锁防沉迷系统,但需要提供父母的银行卡信息。小涵不假思索,便将信息告知对方。不久后,她父母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小涵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近年来,部分不法分子以帮助解锁“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为诱饵,引诱“神兽”们主动与其联系。待联系后,又以“解锁防沉迷系统需要使用家长的银行卡、身份证等进行验证”为说辞,要求提供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一旦提供,就会造成钱财被骗。
如何防范网络诈骗
综上所述,不法分子都在利用“神兽”们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又害怕家长知晓被责备的特点实施诈骗,一旦被骗,“神兽”们又极有可能不会主动告知家长。为此,家有“神兽”的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并谨记以下几点:
1、要教育孩子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通过社交媒体或通信应用编造的虚假信息。在虚拟世界中,身份很容易被伪装,因此要确保只接受来自已知身份的好友请求和信息。同时,提醒孩子们在交流中不要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2、网络购物时应注意商品的真实性,避免受到虚假网店的欺骗。在支付时使用正规的支付平台,并确保了解商家的信誉度。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学习识别虚假网站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建议家长与孩子在寒假期间进行一次网络安全教育,让孩子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提高孩子们的辨别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远离潜在的威胁。可尝试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向家长求助。
4、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寒假生活,多陪同、少放任,多让他们学习充电,少让他们在网络世界消磨时光。即使安排他们偶尔玩手机、电脑等网络电子设备,也要加强监护、提高警惕。特别是要及时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友情况,可通过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等方式,确保孩子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避免被骗。
本报记者:吴海清
通讯员:林宇锴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