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者要用一辈子去学会“实事求是”四个字。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四个字讲的人很多,但做到的很少。明知办不到的事,还稀里糊涂地在办;明知没实现的事,还自欺欺人地宣扬;明知没有成效的事,还乐此不疲地做;明知有捷径可走,却害怕为改变而担责……
“实事求是”的“实”,并非“现实”“实惠”的“实”,而是“事实”“实际”的“实”。有些事不现实,也不实惠,但有实际效果,你就得坚持。就如名言有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哪能人人都去当将军?这不现实;又如花钱办音乐会、办画展,似乎不实惠——可是,这不正如黑夜里茫茫海面上的灯塔吗?虽然没推动你的船只前行,但给了你信念的燃料。须知,一个人的心中没有精神高地,就不会有向上的动力。
教育离不开学习,学生在学,老师在学,学校也在学。学习最要讲实事求是。不能只学习形式,要学习精髓,并内化为品质。将别人的衣服拿来穿在自己身上,你是一个贼;取来别人的衣服样板给自己做一模一样的衣服,你是一个匠;你参考不同的人身上的衣服,然后量体裁衣,做成质地、款式、颜色都最适合你的一件,你才能成为大师。我推崇改革创新,但我眼中的改革创新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进行的。这节课这么上,那节课那么上;课本上有的我选择着上,课本上没有的也可以拿来上;这个班这么上,那个班那么上……我的教学手段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让学生事实上收获了更好的品质、学识和能力,就是最好的改革创新。
教育评价更离不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是立体的,多维的。一个好老师,他会揽来许多看似不必做的事,比如给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名人成功案例,讲灾难逃生和青春期知识,甚至组织学生去研学、看画展。如果不能给予这样的老师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果让这样的老师累坏了自己,又取悦不了他人,那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为了追求更好的实际效果而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实事求是的评价,也不是看短期成效的。一所学校的育人质量如何,不能仅看近几年的升学情况,还要看学生毕业几年、几十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的评价,往往不是对一时、一事给予简单粗暴的定论,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对担当的保护,对情怀的期许。有时一句话不说,但你对一道光亮予以了宽容,反而是更实事求是的“评价”。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弄清楚事情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某校为保护一架昂贵的钢琴,想出的招数一个比一个绝,最后想做一个玻璃房将其彻底保护好,不遭破坏,还不蒙灰尘。但为什么不问问,如此一来,还要这架钢琴干什么?钢琴是教具,不是展品。物不能尽其用,费那么大劲意义又何在?
孔子是最注重实事求是的人。有个买布的人说三八二十三,颜回说三八二十四,两人打赌。买布的人用脑袋作赌注,颜回用帽子作赌注,裁判是孔子。孔子最后判颜回输了,为什么?看实际效果。颜回输了,丢的是帽子;买布的人输了,可是要丢命的。教育者有一箩筐道理,也应对不了千奇百怪的问题,最好使的还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许多问题对照这四个字就会有答案。比如有的学校每做一项工作都要发文、开会,让老师忙于写各种总结和汇报材料,其实工作做得好不好,效果怎么样,和这些台面上的东西到底有多大联系?就管理这么一所学校,管理者下去转一圈不就行了?比如我们就某一个问题讨论得很激烈,对某一种制度的落实与完善沾沾自喜,却没人质疑这个问题、这个制度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想要的结果在此,而努力的方向在彼,不是十分可笑么?又比如有的老师喜欢以尖子生来炫耀自己的业绩,却不知道让一个后进生成为中等生,这才真正是自己的业绩。
我希望各个领域都能践行“实事求是”,但如果育人者不成为这种风气的倡导者,这个愿望又如何能实现?
作者:葛成石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