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沉睡”资源巧盘活 闲置土地再“生金”!

近年来,蕉岭县着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前规划、强化保障、全域推进,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连片整治,让闲田焕发新活力。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蕉岭县积极引入第三方资本,探索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将整治好的田地承包给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实现了“农民有收益、村集体经济有增长、第三方有效益”的共赢局面。截至目前,蕉岭已实现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耕地3.48万亩,流转率39%,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实现新增耕地1679.53亩。

蕉岭县着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零散土地集中连片整治,让闲田焕发活力。(丘林强 摄)

小田并大田

打造“千亩方”耕地集聚区

在蓝坊镇石中村,近百亩的零散耕地通过整合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在连片田地间,工人们正紧锣密鼓修建灌排工程及配套设施,为下一步耕地规模流转、统一经营打造坚实基础。“目前集约土地约有100亩,由当初300多块碎块整合成现在60多块大块田,10月底已经基本上完成。”蓝坊镇石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柏林说,“圳道和桥梁及部分后续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村集体收储发包的形式,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又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实现‘荒土地’变‘金良田’。”

“以前田地都荒废了,通过这次集约化改造后,村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并将其承包出去,这样能够发挥更好的效益,我们也得到实惠,有了租金收入。”蓝坊镇石中村村民刘永仙笑着对记者说。

不仅仅是石中村,目前蓝坊村153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综合解决耕地破碎化、利用低效化等问题。“我们正谋划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高质量‘千亩方’集中整治区,推动集中整治区内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多田套合’‘小田并大田’。该项目完成后,建成规模化种植农田面积将达到1200亩。”蓝坊镇党委副书记王征霖介绍道,今年以来,蓝坊镇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摸清现状耕地、补充耕地潜力、耕地恢复潜力及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情况,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综合整治、多元投入原则,对石湖、石中、蓝坊、峰口四村主干道沿线的荒地、零散耕地等重点规划布局,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排水、田间道路工程等,将小田变大田,高质量建设“千亩方”耕地集聚区。据悉,项目全面完成后,蓝坊镇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37.13亩,建成规模化种植农田面积达到1200亩。

在推进小田变大田同时,蓝坊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注入资金发展“农业+产业”,不断提升耕地价值,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蓝坊镇将牢牢把握第二批广东省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试点机遇,将蓝坊村作为土地经营权托管入股试点村,打造农业生产规模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实现耕地价值提升。”王征霖说。

近年来,蕉岭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抢抓省级第二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机遇,统筹推进恢复耕地、零散细碎耕地集中整治、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等多维空间协同治理,全力打造多个“千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示范点,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链条式发展。“接下来将全力推进全域土地农用地整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全力打造多个‘千亩方’的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示范点,为蕉岭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蕉岭县自然资源局耕修股负责人张子杰说。

蕉岭县引导农户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小田并大田”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丘林强 摄)

在蓝坊镇石中村,挖掘机正将原本坑洼不平且零碎的土地整理成平坦宽阔的模样。(丘林强 摄)

点土成金术

绘就助农增收“好钱景”

行走在三圳镇招福村的田间地头,集中成片种植的一垄垄芥菜肥硕翠绿、长势喜人。来到另一边的现代化咸菜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成百上千的泥瓮,从门口到墙尾有序排列。村民们正忙着将芥菜进行打包……一派忙碌的景象。

三圳镇富民强村公司将这一片田地里的芥菜承包下来,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式”种植,并发动招福、福北、九岭、芳心等多村参与。“种植芥菜周期短,我们发动招福村约70户农户种植芥菜,并且以订单的方式向农户收购芥菜,亩产值约4000元,成本约2000元,每亩纯利润有2000元左右。”招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永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直观地向记者展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给村子带来的实在成效。

新鲜的芥菜苦中带鲜,但保质周期短,且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的价值,三圳镇发动富民强村公司联合三圳镇美丽乡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嘉优农业,投资25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咸菜加工厂,以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合力擦亮“三圳嘉”咸菜品牌,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

“村集体以富民强村公司的名义入股咸菜加工厂,通过分红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钟永增告诉记者,“去年,芥菜亩产达到7000斤,制成酸菜成品率为70%,产量约有50万斤。加工厂也在与销售公司合作,他们负责销往珠三角地区。一年整体收益有100万元左右,强村公司可达到20多万元的利润收入,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圳镇尝到了“甜头”。谈及下一步做法,钟永增充满了信心。“我们现在又集约了新一批土地,约200亩,届时村民的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三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志雄表示,接下来,三圳镇将以建设“百千万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破题攻坚行动示范镇为契机,持续巩固壮大芥菜、香水柠檬、淮山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富民强村公司联农带农,发挥“产业村长”作用,探索建立“富民强村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持续增强镇村经济“造血”功能,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给农村带来了新面貌,进一步推动了“百千万工程”在蕉岭落地见效。“我们将继续做好新铺试点示范提升。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示范效应,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蕉岭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圳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持续巩固壮大香水柠檬等特色农业产业。(丘林强 摄)

烟稻轮作地

实现“一田双收”高效益

近年来,广福镇石峰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将烟叶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全力抓好烟叶生产,让烟叶成为烟农致富的“黄金叶”,同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实现了“一田双收”的新丰景。

“我们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主导作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引导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同时鼓励撂荒农户无偿退出经营权,期限为5年,统一交由合作社托管。”石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景维表示,村里通过股权或份额量化,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目前,石峰村已流转土地1600亩。

据了解,石峰村委将整理后的连片耕地集约起来,大力引进水稻制种产业,大力扶持困难户和村民推广早季种植烤烟、晚季水稻制种产业,走出了一条“上季种烟、下季制种”的产业发展特色增收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企业全程技术指导参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质量有保障,产品不愁销。“我们计算过,发展制种产业可让每户每亩纯收入比种植水稻多1500元左右,带动村民增收225万多元。”钟景维说。

截至目前,石峰村是全市最大的村级烟草基地和梅州烟草核心产区。该村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石峰村烟叶产量和质量。“一开始,大家都奔着到外面去打工,认为工资高一些。加上大家并不太懂种烟技术,担心效益不好,导致种植烟叶积极性并不高。好在村里有一批党员干部先带头种起来,大家看到成果后便渐渐加入进来。现在烟农的日子可美了!”一名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有个同村的亲戚自家种了22亩,亩产干烟约280斤,总产值能达到近10万元,这不比打工强吗?”“烟稻连作,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双赢。”钟景维说,抓住效益导向这把“金钥匙”,村民们看到了收益,其余工作也就能顺利推进。

钟景维表示,烟稻轮作俨然已经成为石峰村烟农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搭档”,接下来,该村将继续推行烟稻轮作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推动“烟稻+N”的多元产业发展,提高产值。此外,将持续加大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力度,探索烟叶采收机械化,不断提升烟草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烟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梅州日报记者:杨乔颖

特约记者:丘林强 廖静宜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