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蕉岭·桂花

上北京看升旗

●陈桂峰

我决定上北京看升旗。

十年前上过北京,曾经有一次看升旗的机会,却因行程时间关系,没能如愿。这次既是弥补遗憾,也是圆梦,是中国人,就一定要去现场看一次首都升旗仪式。

说走就走,当即出发。先搭客车到梅城,然后乘高铁到广州,再从广州坐南航的客机到北京。一切都非常顺利。和十年前相比,这次更舒服、简便。一部手机加持,一路即可畅通无阻。客车走高速,高铁高速,飞机更是高速。高铁列车上,窗外的景色一闪而逝,远处的田野、山丘飞速向后退。我的邻座是一对夫妻和初中生模样的男孩,车厢里突然响起国歌,原来男孩正在刷升旗的视频。他的爸爸说,“莫急,明天早上就能亲眼看到啦。”这时四周的人都是愉快的,我高兴在路上遇到了同行。

为了不错过时间,我决定就在天安门广场过夜。这天是处暑,北京的天气与南方相比,炽热中多了一些凉风。广场上的人群黑压压的一大片,他们来自祖国的东西南北,大家萍水相逢,歇息在祖国的“心脏”,很快便打成一片。我席地而坐,掏出盐焗鸡摆在面前的塑料布上,左边的一个东北大姐被香味吸引道,“大兄弟,你那是啥鸡,咋这么香?”我撕了鸡腿递过去,她也不客气接过来,尝了一口就连说好香,用一包烧猪片作人情交换。东北大姐她和丈夫是陪父母来北京了结夙愿的。我右边是年轻的一对情侣,他们把此行当作爱的奖品。我背后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后生和他领着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穿着天蓝色的校服。广场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灯光明亮如星星。天空上繁星点点,夜空清澈空旷。啊,这就是北京之夜,这里就是无数次在画面上看到的北京之夜。

终于,一阵“哒哒哒,咚”节奏分明的鼓乐声传来,几乎未睡的我赶紧起来,捡拾好东西,地上不留痕迹后,看过时间,五点了。循声望去,只见军乐团整齐地开过来。他们到达演奏地方后就停歇下来,等待升旗。很快,在天安门金水桥边,一杆旗杆首先露了出来,接着是整齐的刺刀刀尖逐渐显现,最后是升旗编队浮现出来了。我站在六点钟的位置上,看得清楚亲切。升旗编队走过金水桥后,操起了正步,个个英姿飒爽、挺拔威武,动作整齐划一,好像复制粘贴出来的。他们一举一动都焕发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连空气都闪烁着雷电的火花,发出“啪啪啪”的低鸣。我知道,他们一共要走96个正步,每一步都代表守护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今天的护旗编队是66名英俊的战士,遇到重大节日,或者是每月1日,他们的人数多达96人。走进广场后,他们变换成行军步伐,挺胸直视前方,神色庄严。第一排的三位护旗手,穿着挺括的军礼服,即将升起的国旗就扛在中间士兵的肩膀上。后面并排走着三位手持利剑的护旗手,剑尖在晨曦里闪着令敌人丧胆的豪光。接着是护旗编队方阵,他们如严密的一个整体,神圣不可侵犯。

护旗编队来到升旗台后,前二排护旗战士登上升旗台,后面的方阵则分成两列站立在升旗台两翼。这时,军乐团奏响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升旗仪式正式开始。我激动无比,在视频里千百回看见的经典画面,总算亲眼见到:一名护旗手把国旗奋力一扬,国旗就在空中飞卷起红浪,在晨风中随国歌缓缓升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声如海潮般响起。那位东北大姐挥着小国旗,昂起脸庞,神色激动地唱着。人们纷纷用手机记录这一难忘的时刻,国旗在军乐团的乐曲声中和人们的合唱声中升起,在人民拥戴的目光抬护之中升起。终于,它到达了顶端,迎风飘扬。升旗历时两分零七秒,这个时长是太阳从地平线露出到完整升起的时间。

升旗结束了,人们依旧站在原地,不肯散去。“好看吗?”我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了高铁上的那一家人。男孩点头说,“好看。”妈妈立即说,“好好读书,考到北京来上大学,我们再来看升旗。”男孩骄傲地说,“我要读清华北大。”好有志气的后生。

我站在天安门广场里,觉得自己站成了天安门广场。

汪敬淼\摄

炫彩七月半

●陈丹丹

今年“七月半”,虽然知道没有客人来,但是妈妈还是买了不少好菜。历史悠久的节日镌刻在老家人的生命里,是不会轻易被淡忘的。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老家新铺叫“七月半”。“七月半”是中原传统文化和蕉岭新铺本地文化融合的节庆,具有感念祖先、庆丰收祈平安和走亲访友的地方特色。

自孩提时代起,我便懂得这个节日的盛大、隆重。“七月半”将近,阿婆和爸妈就在筹划过节事宜,预计会来几台客人,该买多少菜,还要为“不速之客”多预备一台。鸡鸭是家里自养的,猪肉、鲜鱼、肉丸、酿豆腐、扣肉等要上集市买或提前做。外嫁的女儿大都在节前由丈夫踩着“二八杠”载回娘家做帮手,姑姑和姑丈们来了,车杠上坐着亲爱的表哥表姐们。娃们叽叽喳喳凑在一起,带着小花猫和阿黄狗在花头屋廊下上蹿下跳,没有手机的年代,娃们的快乐是自创的。

娃们唯一能帮上忙的就是屁颠屁颠跟着大人们抓待宰的鸡鸭。天天跑步锻炼的家禽,哪有那么容易被抓,于是便上演“人禽大战”。嗅到危险的母鸭一振翅便飞上了屋顶,“嘎嘎嘎”坚决不肯下来,大家肚子正忙着,往往会放过它。家禽需节前头一天下午宰杀好,那时没有冰箱,宰好的鸡鸭放入铁桶,吊在水井里,利用清凉的井水保鲜。

王凯泰诗云“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这首诗反映了人们中元节时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半”前一晚,阿婆便带上我们在老房子里烧纸钱。阿婆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求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家庭兴旺发达的话。新铺人从来不称“七月半”为“鬼节”,都把它看作是纪念上代和亲朋好友团圆的好日子。

“七月半”这天,人们在院子里架起大锅,开始了蒸焖炒炖煮卤。柴火噼啪作响,人间烟火味正浓。莲子猪肚鸡汤煲好了,浓郁的肉香扑鼻而来;刚卤好的鹅色泽红亮,肉质滑嫩鲜美,咬一口便觉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热香袭人、入口即化的梅菜扣肉十分诱人;大碗正宗的土猪肉丸里有碧绿的小葱点缀,肉丸Q弹筋道;沁出淡淡米香的红色圆粄上洒满了白砂糖和芝麻,看着都甜。“七月半”厨神下凡,大人酒醉饭饱,小孩子撑肠拄腹,味觉的魔力也在传统美食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让人心驰神往。

酒壶里盛满了阿婆蒸的客家娘酒,阿婆热情招呼亲戚们多喝酒。暗红色的娘酒自壶口流出,飘出醉人的香,馋倒我们一众小孩。“阿婆,我也要喝口娘酒。”大表哥对阿婆撒娇道。“好,喝一小口,小孩子喝多会醉的。”阿婆给大表哥喝了一口,表哥咂巴着嘴唇,趁阿婆不注意,给自己倒了一碗,咕噜咕噜喝下去。吃完饭后,姑姑发现他醉卧在门旮旯里,阿婆的娘酒后劲厉害。

有一年“七月半”,到了饭点,璇表哥他们还未来到,原来他们被堵在新铺桥上动弹不得。并不宽阔的新铺桥上人头攒动,摩托车、自行车、行人把桥面挤得水泄不通。距离我家不过4分钟的车程,表哥们居然花了2个钟。新铺“七月半”的隆重和盛大,由此可见一斑。

“七月半”,主人家从一早就开始忙碌,只有午饭后才有空陪亲戚家长里短。说来有趣得很,曾有客人饭点才到,便直接入席吃饭,饭后喝茶聊天时才发现他们的亲戚在另一个村,客人颇为尴尬,倒是主人说是咱们有缘,并亲自送他们到亲戚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七月半”渐渐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倒是近年新铺镇政府在石窟河畔的滨水公园隆重举办“七月半”文化节暨圩日活动,广大群众和各地游客欢聚一堂,共同感受节日氛围,体验客家民俗文化,“七月半”又火了一把。

岁月更迭,石窟河蜿蜒向前,她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七月半”带给我们浓浓的乡情,也记录了我们的难忘岁月。

老师的平淡生活

●郭新辉

我的老师从蕉岭中学退休以后,因为热爱文学而且比较热心,文友们推举他担任县作家协会主席。

他退休后的生活简单、平淡。他每天从现代城的家里步行到奥园“村一阁”工作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很有规律。他坚持走路,按他的话说,是要用脚步丈量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距离。其实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感受市井的烟火味,捕捉日常的诗意与美好,用心去享受这种平淡生活。

早上八点左右,他就会像往常上班时一样,背上装有笔记本电脑和书籍的背包从家步行至“村一阁”。他喜欢在工作室里看书创作、为文友修改文章、煮茶会友……他觉得,“村一阁”是他心灵的“乌托邦”,在这里可以见想见之人,做想做之事。

上午十一点,老师要赶回去买菜做饭。我虽然没有吃过他煮的饭菜,但可以想象擅长文学创作、喜欢唱歌画画,而且对家庭倾注全身心爱意的这样一个人,烹调出来的一定是可口的“味极鲜”,让人品尝出内敛、温和的存在。钱钟书说过,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是人造的,那就是音乐和烹调。无疑,这朝朝暮暮的烟火味,或者就是老师平淡生活的内容之一。

下午,他又从家步行到工作室,继续阅读创作、修改文稿、推送美文……偶尔,有朋友、同事、文友路过“村一阁”,看见门虚掩着,都会进去喝喝茶、聊聊天。因为大家都知道“村一阁”永远都不会有“四面看不见的高墙”,朋友之间绝没有任何隔阂,所以朋友也就多了起来,不管是鸿儒还是白丁。

吃完晚饭,他和妻子散步到“村一阁”。大多的时候,散步路线是从家往石窟河畔的绿道,然后再到工作室。路虽然远一点,但是,他们可以慢慢欣赏石窟河夜景,还可以“咀嚼”属于他们的甘甜时光。每当此时,微风会把绿道的草叶和河水的味道无私地馈赠给他们,橘橙色的路灯光也总在不经意间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老师深爱故乡,喜欢写故乡,而且特别喜欢写故乡的母亲河——石窟河。正是这份爱,他眼前的绿树、细雨、河流、田园,还有那些记忆中的平淡生活的场面,都会让他获得视听的快乐,继而用爱和细腻的笔触,为美丽的母亲河绘上斑斓的画卷。几年了,他用实实在在的耕耘,收获了散文集《石窟河的述说》、诗歌集《季节之外》和与永平、开明文友合作的诗歌合集《三人诗选》,为文友们编辑作品集《石窟河》。或许,有他和大家的坚守,平静的石窟河,也可以成为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凤凰、莫言的高密、苏童的香椿街……

晚上八点,很多文友都喜欢掐着这个时间点去他那里围炉煮茶、漫谈生活……大家都有共同的感觉——这里就是“我的阿勒泰”。在这里你可以随心、随性、随意,谈阅读、谈生活、谈文学。有文为证,华丽姐的《橘色光的幸福》、琼珍姐的《村一阁,村一阁》、老师的《我的工作室》、我的《遇见城中“村一阁”》……

我的家离“村一阁”最近,近来却去得较少。我总是借口工作忙,实际上是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写作,无文可交,有点不好意思。而老师总是鼓励我“不急、不急,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有灵感的时候再写,这样才能把真性情的精品写出来。”此时,我仿佛又回到蕉中读书时老师教我们的那些情境之中。确实是,老师最大的魅力,就是用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生活的简单、平淡来影响我们。

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你的生活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如果能够像老师那样,以简朴之心,拥抱生活的本真,我们同样能够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简单而深刻的快乐和意义。

秋天,画一个 没有起始的圆

□曾志雄

现在,落叶面前我无话可说

对于面对秋天不再手足无措的人来说

从秋天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细节里

从一片红叶或一株枯草里

感悟人生,无可非议

这个季节,我将接受天高云淡的启迪

不再在经验主义或道听途说里

闭门造车。离开安逸的书斋

停止生与死的探讨,在象征泛滥的

秋天,放下所有幻想

走向长满金稻和野菊的旷野

让有关人性的哲学

在稻香和花香的比喻里

深入浅出

在秋天,我要把时间对折起来

折成一枚月亮,在茫然的暗夜里

照亮当下以及前往冬天的路

我还要在皲裂的镜子里

找一张笑脸,一张执着的笑脸

我要他拥有春天快乐蓬勃的属性

在四周刮着冷风,头顶飘落黄叶的

季节里,引吭高歌

让嘲笑和赞许都朝歌声蜂拥而来

像雨和阳光扑向大地

要他勇敢地抖落来历不明的恐惧

在秋冬之交,毫不犹豫地

重新画一个圆——一个

没有起始的,圆


秋思

□徐宇妮

秋天,瓜果飘香,成熟的果实在树枝上招摇,甜甜的果浆在舌尖肆意飞扬,虽然雨水不断的反常天气与秋高气爽相悖,但丝毫不影响我作一场秋梦。最爱秋天旷野里的那片金黄,一望无垠,秋风卷起一阵阵金黄的稻浪,它们说着丰收的语言。老家门前的草地上,不见秋老虎走来,但见白黑两只小狗撒欢。刚迎来吝啬的晴天,秋蝉便在黑夜里高喊:热死了,热死了。残月下,一只野猫在断壁残瓦上张望,有脚步声渐行渐远。

秋 月

秋天的圆月,大而冷地挂在天上,而我总认为那是我挚爱双亲的明眸,他们注视着我,安详、平静。常常在梦里看见他们在月宫的桂花树下散步,老爸吟咏着他写的《月光颂》,摇头晃脑,仿佛在月光里醉了,那声音透过云层落到我的枕边。老妈在树下闻着桂花香,她没有说话。一动一静,构筑着一幅温馨的画面。每每梦醒,凄然泪下。常常想透过树梢,捎去我的问候,你们在那边还好吗?曾在甜甜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呀,总是希望在梦中拾掇爱的那块糖。

秋天盛放的建兰

确切地说,那几盆建兰从仲夏到入秋已开过三回,每次的盛开,都开出了兰的最好版本。初识兰花是在幼年,受父亲的影响。如今,替父亲看护兰花却是一年有余。父亲如所有文化人,推崇兰的气质,挚爱兰的品格。父亲爱兰且特喜欢栽种兰花,君子兰、墨兰、蕙兰、建兰……阳台、客厅甚至院子里,到处有兰的身影。而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建兰,从栽种到沁出花苞,他都仔细观察,当胭脂点染着黄色的花瓣,淡雅高洁的花朵从墨绿的叶子钻出,他会闻着花香为建兰写一篇文章。如今,当兰花一次次呈现眼前,我都会凑上前去闻了又闻,方知兰花其实并没有如文章中描写的那么香,它的芬芳只是源于文人对它的偏爱,在文字里让它的幽香经久不散。

这时,我才明白,对于建兰,我是因为父亲的爱而爱。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