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换农装 勇当振兴排头兵!蕉岭这群“兵支书”冲锋“百千万工程”新战场

投身乡村环境整治、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助力增进民生福祉……在蕉岭县,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曾是身披戎装、保家卫国的军人,如今脱下军装换上“农装”,坚守在基层第一线,用行动彰显担当,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带头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兵支书”。

“兵支书”作为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中争当“领头雁”、带路人,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把军人本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在基层治理“新战场”上书写着自己的履职答卷。近期,记者走访蕉岭县多名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兵支书”,记录他们退役不褪色的奋斗故事。

南磜镇甲华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广华

“三把火”让偏远乡村焕新颜

夏日的微风里弥漫着灵芝的香气。“这些都是我们村的致富‘伞’,我们都是非常小心照顾和呵护的!”南磜镇甲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广华拿起一朵灵芝满意地说。

刘广华(右)在检查灵芝质量。

刘广华,土生土长的南磜镇甲华村人。他曾是国防战线的标兵,从部队退伍后,曾到广州工作,但繁华的都市挡不住他对家乡的思念。“甲华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党和部队培养了我。一直以来,我都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广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2020年,刘广华当选甲华村新一任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刘广华的“第一把火”便是让村党群服务中心变了样。据介绍,原先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位置偏僻场地狭小,不便于村民办事,于是刘广华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支持,选址新建了甲华村党群服务中心。2021年12月底,集党建、文化、便民、娱乐于一体的甲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有效满足了当地村民及党员工作文化生活的需求,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刘广华的“第二把火”是全力推进风貌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旁曾是一片荒地,原先长满了杂草,而如今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纳凉休憩的好去处,这个变化离不开刘广华的用心用情付出。

村里的这些变化不仅有村“两委”干部的功劳,还有镇党委、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以及刘广华和上一届工作队的默契配合。“说到驿站改造,不得不再夸夸我们的工作队。该项目位于省道334线公路旁,交通便利。我一直想着通过盘活闲置地,将边角地转型升级建设成休闲驿站来提升整村乃至全镇‘门面’。”刘广华的提议得到了工作队的认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甲华村投入近80万元实现了“边角地”蝶变。现在驿站建有多个停车位、分区卫生间以及休闲长廊,可供附近村民和往来游客歇息。

当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后,如何让村民致富又成为摆在刘广华眼前的大事。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兴则农村活,于是刘广华把“第三把火”瞄准了产业培育。

“在南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满目苍翠的乡村环境和沃土资源,通过集约土地,发展南药种植,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刘广华走至村道一旁,指着连片的灵芝告诉记者,南磜镇竹林茂密,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原生态的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环境。

“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甲华村第一书记李柏如的关心指导下,我们还培育了10万株茶苗,明年预计将有二三十万元的增收。我们根据村里的实际,发展壮大适宜的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刘广华说,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4万元,今年争取达到30万元。

“虽然现在不穿军装了,但我依然牢记使命。乡村就是我的新战场,我会继续发扬敢想敢干、奋力拼搏的军人精神,带领村民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谈起未来,刘广华充满信心。

蕉城镇黄田村党委书记徐育贤

退伍老兵成群众“贴心人”

“基层工作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唯有付出真心才能换取真心。”在蕉城镇黄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育贤心里,这是他扎根基层多年总结出的一条制胜法则。

1983年,徐育贤进入军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其间,他两年入党,四年立功,从普通士兵到班长,再从班长到军队司务长,徐育贤在部队中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1989年光荣退伍后,他进入一家电池厂工作,由于能力出色,很快成为车间主任、部门经理。

“2000年,由于企业改制,我下岗了,然后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厂。”失业的徐育贤很快振作起来并找到了出路。由于徐育贤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换届选举时有村干部希望他可以参选。“当年有个村干部知道我从部队退役,就极力推荐我参选,他说当过兵的人吃得了苦,再加上我自己也想为村里做点事,于是就参选了。”徐育贤袒露了当年参选村干部的心路历程。

但万事开头难,“多面手”徐育贤在面对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也曾经迷茫过。“刚开始做群众工作不是特别适应,我性格比较直,说话嗓门又大,沟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十件事情里有一件事情没做好,群众可能就会不满意,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徐育贤坦言刚当上村干部时困难不小。

“我们黄田村是城中村,土地寸土寸金,乡村治理更为不易。”徐育贤深知不易,却迎难而上,不断完善乡村基层治理,扎实推进2个村级“书记领航项目”,全面推广“六事”乡村治理模式,全面落实全科网络服务管理,并积极探索实施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三积分制”,推动实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

徐育贤(左)与村民交流村里最近的情况。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徐育贤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改造村集体闲置资产,建成黄田公寓出租。“确保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增加10万元、达到120万元以上。”徐育贤充满信心地说。不仅如此,他借力与蕉城镇等10个村共同入股新成立的蕉城镇强村兴农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整合镇村资源、盘活“三资”、统一开发,强化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共享经营发展红利。

从退伍老兵到企业部门负责人,从老板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不管徐育贤的身份经历了多少次转变,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都让他赢得了身边人的肯定。今年是他为黄田村村民服务的第17个年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却始终不忘部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为黄田村村民谋福利、办实事。“做基层工作除了要把各种政策宣传落实好,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扎根基层多年,这是徐育贤不变的信念。

新铺镇东陂村党总支部书记张日兴

90后“兵支书”成为乡村“领头雁”

“部队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尝试,就想为村民干点实事。”敢闯敢干、勇于尝试,是新铺镇东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日兴退役之后勇敢抉择的动力,也成为这7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反哺家乡的最真切见证。

张日兴是一名90后,2007年,他入伍成为一名武警,从部队退役后,他在家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与部队的工作经历不同,乡村的工作是细致且繁琐的。作为村里“领头雁”,张日兴把群众的每件事都放在心上。

为了解决村里供水不稳定的问题,2019年夏天,张日兴带着村“两委”干部多次进深山寻找水源,并与邻近的黄坑村积极协调水源,最终建成饮用水水池2个,布设管道10公里,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如今的东陂村,一口口旱井早已“尘封”,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村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军营枕戈待旦,今朝基层再立新功。多年来,张日兴坚持把村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察民情、问民意,兴水利、修道路,用心用情用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东陂至岭西主村道路1.5公里路基征地及改造,徐溪河东陂段5公里河道治理,全村主要河道清淤及1.5公里休闲观光河堤绿道修缮,全村的撂荒地复耕复种,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村里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好事,都有张日兴忙前忙后的身影。

时下正值百香果成熟季节,张日兴(右)正认真察看百香果长势。

走进蕉岭县新铺镇东陂村,说起村子发展的“带头人”,村民都特别喜爱这位敢想敢干的“兵支书”。“我认识张日兴书记3年了,他年轻有干劲,遇到困难不退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村里很多琐碎的事情,他都可以处理得井井有条、公平公正,群众都很喜欢他。”新铺镇党委副书记李俊说。

“村民无小事,大伙的事就是我的事。”张日兴经常上门入户,面对面听取村民心声。在“6·16”特大暴雨灾害中,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张日兴冒雨涉水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引导群众做好安全防护,及时转移被困群众,尤其是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

当天下午4时许,在转移群众过程中,有高龄老人行动困难,当过兵的张日兴毫不犹豫地背起老人,并在其他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陆续将4名老人转移至安全地带,并一一安顿好困难群众。“因为当时的水位已经到大腿处了,顾不上那么多,我们只能先将他们快速转移出来。”张日兴回忆,当时水位上涨很快,且水流很急,加上这几名老人年纪较大,于是他立即涉水抵达群众受困点,找到被困老人后,让老人趴在自己的背上,蹚过深水区将其背到安全区域。

“我会始终牢记大家的期盼和嘱托,在乡村基层这个大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张日兴不断用退役不褪色的坚守和身上那股敢闯敢拼、为民担当的劲儿,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文/梅州日报记者:杨乔颖

图/梅州日报记者:钟小丰

特约记者:廖静宜 阮万燊 汪敬淼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