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蕉岭·桂花




醉美书院之行

●文/陈光兴

●图/汪敬淼

晚春刚过,初夏登场。

五月的阳光一半清凉,一半热烈。

长潭的晨雾刚散,石窟河两岸朝霞似景。逢甲大道两旁的绿化带丛丛草叶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朝阳绚丽,母亲河两岸的建筑群显得格外多姿多彩;河风轻拂,阵阵醉人的香味和泥土的芬芳迎面而来。

远望,新城区那高耸的塔吊机和龙门起重机衬映着浩渺湛蓝的天空,在水泥森林间穿梭的泥头车,你追我赶,可以想到,工人师傅们正挥汗如雨,在阳光下搬砖推瓦,他们为蕉岭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逢甲大桥一过,宽敞的大道两旁,高档的住宅区,高大的建筑群与幽静娴雅的蕉岭醉美书院遥相呼应。

当双脚踏入风光秀丽的醉美书院,就听到不远处三三两两的文友们的笑声,此刻,我懂得什么叫缘分。因为爱好文学,我走过了三十几年的苦旅,至今仍笔耕不辍;也因为爱好文学,认识了众多文友。今天,精彩纷呈的文学沙龙活动在醉美书院书香浓浓的“万卷书民宿书吧”举行,文化精英们相聚一堂,学习、探讨、交流、沟通。沙龙活动中,文友们互相学习,互相切磋,每个人都把创作经验分享出来,让大家取长补短,一起收获创作成果——用满满的正能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精美的文字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

文学爱好者们用文字记录人间冷暖,记录季节的更迭,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不间断。他们记录人们成长的历程,记录生命的坎坷和希望,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也许每一位文友谁都不完美,但多一些珍惜,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大家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文苑里的默默耕耘,作者们的锲而不舍,我觉得应该用这首诗来形容他们的敬业精神:“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花忙,蜜成犹带百花香。”崇高品行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阵营里的你、我、他,都是勤奋辛劳、无私奉献的榜样。

看着熟悉的文友们,心里格外亲切;听着他们侃侃而谈各自的文学见解,也特别感动。在我们长寿之乡,就是他们——由老中青组成的一群作者们撑起了本土文学的一片天,也是他们让更多人认识蕉岭县作家协会这个文学社团。他们都是有执着情怀的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他们想尽千方百计挤出点滴时间来,不辞劳苦去记录去撰写。他们用生动活泼的文字记录生活,奉献给读者,奉献给社会,繁荣客家文化事业。

对于文学,我总在想:很多时候选择了才有机会,努力了才有可能。

每天的坚持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因为知道一路奔跑,远比原地踏步好得多。人生很多事情看起来希望渺茫,但要相信人生永远贵在坚持,成在勤勉。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做好眼下该做的事,坚持初心,相信自己,简单点,努力点,乐观点,豁达点,勤奋点,惊喜就会多一点!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我始终认为: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一个人但凡有读书写作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初衷。以后,我还会用我粗浅的文字描写家乡,将坚韧的客家形象,高光的寿乡事迹,美丽的人文景观告诉更多的人。


闲话“杂粮”

●丘 文

笔者以为,除了主粮以外能喂饱肚子的食品都是杂粮。我们客家地区大米是主粮,番薯、芋头、木薯等都是杂粮。在物质匮乏年代,主粮仍然是主粮,只是主粮缺乏,不够吃,吃不饱,把杂粮当主粮吃,只要能塞饱肚子就可以。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开始注重饮食,主粮、肉食不敢尽情地吃,更不敢放开肚皮吃,怕吃出毛病来。于是社会上就流传吃杂粮、粗粮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风”,说可以防止血糖、血压、血脂偏高,而且有利益于胃肠道健康。

我家是一个普通家庭,早餐也比较简单,一般是燕麦片鸡蛋粥另加饺子、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一些粗粮小点轮着吃;当然也有牛奶咖啡面包,三及第肉汤煮粉面等。杂粮、粗粮究竟对身体有多大作用,不得而知,总之是跟着感觉走,能吃出健康就好。

说到粗粮,对木薯的印象仍记忆犹新。少年时代我生活在乡下老家,父亲在外工作,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承担起帮助母亲干家务活的责任。初冬是木薯成熟收成季节,我和母亲挑着簸箕,来到老屋后山自留地里挖木薯。回家后将木薯的外皮刮光、泥洗净,接着切片——我把菜刀夹在一个简易木架上,横放在竹箩筐上,刀口向外,拿起洗干净光溜溜的木薯推向刀口,“唰唰唰”厚度均匀的木薯片就落到箩筐里了。将生木薯切成片,晒干后碾磨成粉,就是猪的主粮。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也吃木薯,只是当时油水不足,不敢吃太多。记得当时家里有两种吃法:一是蒸着吃,蒸饭时将洗净的木薯放在锅里与钵饭同蒸,饭熟木薯熟,就可吃了;二是取适量碾制后的木薯粉加工成木薯粉圆,先蒸熟,然后放到黄糖水中煎煮熟就可吃了。夹一个放入口中,又香又甜,十分可口,就像今天饭店里吃的汤圆。糖煎木薯圆是少时家乡存留在脑海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三叔退休后回到蓝坊乡下老家生活,平日里种种青菜,养养鸡鸭,还有是种些番薯、芋头、玉米等。按长辈的说法,无欲无求,在农村过清静日子,一是劳动可以锻炼身体,二是自家种的蔬菜、杂粮、水果都属纯天然食品,吃起来放心,同时可以减少花销。周末回到老家,除了品尝家乡土特产外,还大包小包带回城里享用,沾了三叔的光。另一来源是大姐的城郊农村乡下果园,她每天都到果园侍弄菜地和果树,养鸡鸭、鸽子,种青菜、番薯、芋头等,这些是杂粮的“硬货”,果园里还有龙眼、芭乐、柑子、柠檬等水果,物品也算丰富。妻子退休多年,偶尔也在果园里帮忙,获取的是美美的无公害应季天然食品。戏称:“中国蓝坊”的青菜、“中国长潭”的鸡鸭,世界长寿乡中的食品素材最为甜美!

因为有好的食品来源,我家一直保持着吃一些杂粮、粗粮的习惯。妻做中餐和晚餐时,会在蒸饭时加少许荞麦,同锅蒸几条或几块番薯、芋头、山药、马铃薯等杂粮,蒸出来的钵饭,黄白相间,色彩鲜明,吃起来软中带韧性,有嚼劲,有香味,有益于身体健康。

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多是吃来的,防腐剂、添加剂,劣质食材,转基因、反季节、陈旧预制菜等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植物生长吸纳的是天地精华,应季节新鲜食品才是最好的。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和追求越来越高,有条件的人家会走“返朴归真”路线,到农村去弄来一块地,自家种植蔬菜,既节约省钱,又能锻炼身体,过上自给自足的闲适生活。




端午寻静

●赖雁铉

端午佳节如期而至,连日的细雨绵绵,洗净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晨曦初露,阳光透过轻纱窗帘,温柔地唤醒沉睡的我。我慵懒地伸了个懒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去追寻那份久违的静谧。于是,我独自踏上了一场寻静的旅程。

我穿梭于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最终抵达城市边缘的那片幽静小林。这里,绿意盎然,树木挺拔,枝叶交错间,阳光斑驳陆离,编织出一幅幅光影交错的画卷,身处其间,就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秘境。我闭目深深地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让心神为之振奋。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前行,我来到一块被树荫庇护的青草地。四周静谧,只有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宛如大自然的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席地而坐,任思绪随风飘扬,回想起童年时端午的温馨画面。那时,家家户户粽香四溢,门楣上悬挂的艾草散发淡淡清香,江面上鼓声震天,龙舟竞渡,激昂的呐喊与欢笑声交织成一曲节日的赞歌。而今,这一切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被都市的喧嚣与忙碌所掩盖,传统的习俗已经渐渐淡化。

在这片静谧之中,我仿佛听见了古人的吟唱:“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那是诗人笔下端午的景象,人们放下劳作,与亲人共度佳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寄托。我闭上眼,想象着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喜悦。

站起身,我继续在林中漫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的身上,温暖而舒适。鸟鸣声、蝉鸣声此起彼伏,构成一首自然界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我走近一泓清澈见底的山泉,蹲下身,轻触那清凉的泉水。闭上眼,聆听泉水潺潺,犹如大自然的呼吸声,平缓而宁静,让人愈加放松。

归途中,阳光依旧灿烂,但我的心中多了一份从容与清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该偶尔放慢脚步,去体验那些看似简单却又弥足珍贵的美好?是否该重拾那些曾让我们心动的梦想与追求,让它们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回到家,我拉开窗帘,让明媚的阳光铺满房间。拿起笔,开始记录今日的所见所感。或许,真正的宁静并非逃离喧嚣,而是学会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而真正的传统,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继承,而是精神上的共鸣与延续。

我轻轻合上日记本,将这一天的经历与感悟封存,如同珍藏一份来自时光的礼物。当未来的某一天翻开这一页,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心跳与呼吸,它将会如同这端午的阳光,温暖而持久。


碱水粽

●江 静

“妈咪,家里有碱水粽吗?小个儿的。”

“想吃……吃。妈咪。”

隔着屏,也能看见我家小姑娘笑眼弯弯的小模样。

都那么晚了,还微信过来,可见有多想。

“不要那些油油的,又是豆沙又是肥肉又是咸蛋黄,各种糊在一起的,我就送人了,要吃啥都没有的碱水粽。”

“行,妈咪去找找。”

粽子,我当然是不会做的。那得有一双巧手,上下翻飞,左右旋转,细绳一扎,小小巧巧。那经典的一段,我万万学不来。连最简单的馒头,我都可以蒸出花岗岩的手感,可想而知的菜鸟级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自然懂得其中道理,我不动手,就是爱惜粮食了。

“市场应该有的,妈咪。”

我家小姑娘当然懂我,又担心老妈着急上火,理所当然支个招。

“行,没问题。”

都这么晚了,让辛劳一天的小姑娘在碱水粽的独特味道里甜甜睡去,是我唯一的小念想。

放下手机,我开始整理思路。

碱水粽,一串一串的,个子比肉粽豆沙粽小,又叫灰水粽,据说是加了一种草木烧成的灰,加入浸泡好的糯米,两片粽叶层层裹好,放入大锅里煮出来的。小时候,每年端午,住在城里的外婆会包粽子,她会打早走十几里路,到了山里我们家,从布袋里掏出一串串粽子,慈爱地看我们吃得两眼发光。那时候的粽子,就是灰水粽。粽子呈三角形,小小的,煮透的粽叶是墨绿色,急急剥开,除了一团金黄起丝的糯米,啥都没有,但有股特别的清香。一口咬下去,还温温的,弹韧黏糯。外婆教我们另一种吃法,蘸糖吃,小心翼翼装好一点白砂糖,剥开粽子,往洁白晶莹的白砂糖上蘸上一蘸,白砂糖的甜和颗粒感,更是吃得我们一脸惊诧。

后来,无论是纯肉粽,香菇肉粽,咸蛋黄粽,豆沙粽……我独爱碱水粽。也尝试过各地的粽子,总结起来一个字——油,最后还是坚持口感清香的家乡味道。

市场上,一年到头都会有粽子,各店家都有独门绝活,都坚称自家做的味道最好。时间一长,我自然有了特定一家。隔段时间,想着是不是该吃个粽子了?便拐到熟识的店,依据家人各自喜好,买上几个刚出锅的,当然碱粽必须有。看着一家大小吃得开心,我也美美的。

碱水粽最初的味道,是亲爱的外婆留给我的。经过时间,经过生活,愈加去繁就简,回归本真,而后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形成了我家小姑娘对碱水粽的眷恋,再次经过时间,经过生活,回到最初的地方。

赶紧翻万能的朋友圈。我记得这两天看过一款碱水粽,店家还特意用了——“客家灰水粽”这个词,“清香甜糯,纯净的味道”这样的字眼,妥妥收割了我这款碱水粽老铁。还有个关键点,店家是相熟二十几年的旧识,口碑甚好。

可是,这几天的天气,时不时雷雨,大雨,暴雨,热得出浆。想想千里路途,就算是空运,用冰袋,也得足足两天吧。这其中,光天气这一项,就让我纠结。好好地快递上去,好好地品尝家的味道,当然是最佳选项。希望明天是个好天气。

没想到,第二天,真的是难得的好天气!20℃,不仅不热,还得加外套!好日子!妥了,真是喜从天降。

赶紧打开微信,下订。同时着手准备各种家乡特产。

粽子出锅已快十二点,要放凉,真空包装,下午四点多终于看着一件一件包装好。出了单,看着单上熟悉的电话,地址,终于放心了。

刚想发微信,小姑娘先发过来:“妈咪,快递了樱桃,要留意可能会有坏的。”

回到家,剥开一个碱水粽,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深深沉醉。

想着过不了多久,心爱的女儿美美吃着同一款碱水粽,由不得嘴角上扬。

虽然相隔遥远,但总有一根细细的线,两头牵挂。

比如,碱水粽。

比如,爱。


迷茫的雨季

(外一首)

●余开明

一滴雨都有一个故事

从春天到黄昏,一直飘落

一滴雨有一份孤独

触摸土地,土地中埋藏着落日

一滴雨的天空,住着一个故乡

春天种下的种子发芽

我在雨中安顿好故乡

等待万物,蝶变和重生

一个漫长的雨季

我在诗歌中召唤出

长风与明月,她在雨中

变得模糊与迷茫

中山岛观海

我又看到了海。我努力着

抑制内心的激动

为了不被海浪所取笑

为了这波澜和壮阔

我越过了沙滩,海岸线一望无边

最辉煌的落日被囚禁在

海岸的尽头,我看到了自由的海水

与天空混到了一起

我在寻找,在构想

远处的一只小船,可以载着我的梦想

为我腾出空间,让我到海的尽头

寻找爱和故乡,这一望无际的大海



村一阁里的 那盆绿植

●曾志雄

婉约于珠帘后面

影影绰绰的绿

像一曲抒情小调从光影里溢出

而那些自然表达的空灵

和诗意的摇曳,产生太多联想

你把静美留给一个小小世界

留给村一阁,以及来往村一阁的人

交流着,彼此的色彩

原本是一份节日的礼物

无关灵魂指向,无关蓊郁枯萎

可是,毋庸置疑,你真诚的初心

和,时空中衍生的别样情怀

一点点地萌芽、发育

抽枝散叶

或者,是你的宁静净化了我的杂念

从此慈悲为怀,也许

你的淡然有更神秘的含义

我审慎叩问——

选择与世无争是禅的旨意吗?

偏安一隅,是睿智地躲避

世间的是是非非吗?

杜鹃花开了,石榴花开了

它们正忙着说“一花一世界”

你却收敛、低调、自省

绿得安然、纯净

你把枝叶放得很低很低

而我,庆幸在你的谦卑和禅意里

一再领悟:“一叶一菩提”


编辑:叶晓洋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