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三河镇五丰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助力乡村提升“绿色颜值”。
记者近日走进大埔县三河镇五丰村,只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里的一处污水处理站正在高速运转。“排出的尾水很清,能浇灌菜地、花草树木。自从建了污水处理站后,村里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了。”五丰村村民邓女士说道。
近年来,大埔县把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有效管控,让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颜”。
分类施策
探索适宜治污路径
走进西河镇车龙村,漳溪河畔的树木苍翠,河水清澈见底。在车龙坪污水处理站附近,村民张女士正忙着给玉米地浇水,灌溉用的水正是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尾水。
如今的大埔,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一座座微型污水处理站,巧解污水治理大难题,让原本“放任自流”的生活污水变成了可以用来灌溉的“肥水”,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由于收集处理难、成本高等,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大埔县水质净化所主任胡粤林看来,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近年来,大埔县结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已建相关设施,坚持新建与整改两手抓,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努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我们在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因素,实现污水就近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胡粤林介绍说,当前大埔县对全县1591个自然村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分三类进行,分别是纳入污水处理厂、资源化利用、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截至去年底,大埔县已完成16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98个自然村纳入污水处理厂、523个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纳改造任务,以及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工作。
建管并重
实现治理长治长效
西河镇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是我市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EPC治理模式)的首个试点自然村。
“通过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与分散处理,分区、分块、分类进行精准治理,能进一步减少长距离管网规划、减小资源化处理规模,节省建设投资费用成本30%以上。”第三方生产经理刘继福介绍说,如针对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住户超过30户但少于100户的情况,该村民小组使用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工艺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为10吨/日,在传统“厌氧+沉淀”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增氧装置,利用自然能发电进行间歇曝气增氧,有效降解污染物,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有效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转难题。
建好只是起点,管好方能长远。“我们将引进农污运维统一智慧管理平台,打造‘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村民’的农污运维模式。”胡粤林说,第三方机构技术人员承担污水处理站的设备运营维护工作,同时聘请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维护、故障报警等简易管理工作。该模式能有效解决各镇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不统一、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对设施运行实行统一监管和有效运维。
“我们计划在今年完成全县剩余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大埔县‘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胡粤林表示。
文/梅州日报记者:洪国栋
图/梅州日报记者:连志城
特约记者:罗文燕 刘文烽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