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群众同坐板凳!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大埔为大家“打个样”~

作为广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大埔县从2020年1月16日召开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试点县)工作推进会议以来,围绕“传思想、传道德、传文化、传政策、传科技”“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的实践内容,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发展、红色苏区奔康等工作,结合大埔实际,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连日来,梅州日报全媒体采风组多次赴大埔采访,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埔样式”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大埔全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新鲜经验。

大埔县让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血脉,让老区苏区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大埔品牌”。

见闻篇

用三色彰显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亮色

讲好苏区“红色”故事

“当时南委地下党的同志就是在这棵杨桃树上架设秘密天线,一次又一次地收发重要敌后抗日情报……”秋高气爽,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闲适静美,“杨桃树下微讲堂”正火热开讲,开讲的是66岁的“老百姓宣讲员”黄振庄,他正在南委旧址里和学生们讲述着“南委”往事。

繁茂的杨桃树下,来自广德小学的20多位少先队员围着黄振庄,专注地听他讲红色故事,一缕阳光透进来,将屋内照得格外明亮。

“这是孩子们首次以如此生动的形式去了解南委风云,讲故事的形式非常接地气,也能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更加主动去了解过去。这个微讲堂能够让下一辈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情怀,感恩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广德小学校长林荣旋听完微讲堂后,连连称赞。

以红色为抓手,如今,大埔县让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血脉,让老区苏区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大埔品牌”。

在三河坝,大埔县开设“凉亭微讲堂·三河故事汇”,邀请“老同志宣讲员”和红军小学学生“红领巾宣讲员”老少同台,面向全县师生、全国游客讲述红色故事;在青溪镇、茶阳镇等镇结合当地所发生的红色历史进行相应的宣讲活动。

激活生态“绿色”经济

沿着旅游公路不断延伸,直至巍巍西岩山,这里游人如织,各色休闲“茶吧”让小山村格外火热,一片嫩绿的小茶叶,撑起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过去要大家骑单车去卖茶,现在人家开着宝马车上门来买茶,目前西岩茶农年收入均达7万元以上,个别农户年收入更是达20万元……”在万亩茶园,“村书记宣讲员”、枫朗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担任站长,带头宣讲,向来往的游客聚焦分享一片小小绿叶如何撑起了一个致富大产业,实现“昔日踩单车卖茶,今朝开宝马买茶”的经验故事。

“只有从战略上认识到对消费者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对于产品品牌的创新、实现自身品牌价值,创新渠道模式。”同日,在岽顶湖茶场,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法卫出任“茶老板宣讲员”,以接地气,好听、好记、好懂的形式,就茶品种、种植、采摘、管理等知识向茶农进行传授,对茶商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魏新光与赖法卫的生动宣讲,是大埔县以“绿色”为切入点, 紧扣“乡村振兴发展”、“老区脱贫奔康”这两个主题的缩影,用新思维、新视角创新方式方法,大埔县正实践一个个推动振兴发展的“春天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重点围绕广东省蜜柚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落户西河镇漳北村、枫朗镇上山下村茶产业提质以及大埔陶瓷文化之旅线路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路线等产业亮点,大埔县正动员科技工作者、产业带头人、志愿者通过开展讲座咨询、现场讲解、产品展览等形式,聚焦基层、突出需求,让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政策、科技等内容真正贴近干部群众,真正实现宣讲惠民的工作目标。

西岩山万亩茶园,“村书记宣讲员”、枫朗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担任站长带头宣讲。

演绎人文“古色”魅力

在百侯镇侯北村,有一座颇具客家特色的民居,名叫笙曹筱筑,三进院落二横屋,建于民国时期,为旅新加坡侨商萧笙曹所建,历经百年春秋,充满时光味道。

如今,笙曹筱筑的提升改造,已成为大埔县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一个亮点模板。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为契机,整合笙曹筱筑作为志愿者活动场所,向公众开放。

日前,在笙曹筱筑中,趣味七巧板公益课堂、“点亮梦想——去太空开画展”公益活动、客家传统大锣鼓、暑期安全教育讲座等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感受客家文化、描绘心中梦想。

只要有活动,就能看到侯宝斋志愿者服务队员的身影。经费筹集、活动策划、后勤保障……他们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这支志愿队伍于2019年12月正式成立,现有队员20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志愿活动已实现常态化进行,活动内容更多融入百侯故事,让老故事结合新时代,重新鲜活起来,活动场所更好地利用特色民居,让古民居焕发活力。”百侯镇党委委员邱建华说,接下来,百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继续、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综述篇

“一二三六九”:根植大埔沃土 育出文明新花

大埔县自召开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试点县)工作推进会议以来,全县以“借鉴经验,创新方法,做出特色”工作思路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局,突出“红色、绿色、古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依托五大服务平台,扎实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探索出“一二三六九”的活动样板路线。

紧扣“一个主题”

打通“最后一公里”

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提出,要用最朴实、最亲切、群众一听就懂的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

大埔县始终突出政治站位,将试点工作作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把新思想的学习实践放在第一位,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以灵活多样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县、镇、村三级,大埔县均设立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并配套完善了相关的 “软硬件”。

记者获悉,至目前,大埔县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各镇(场)设置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15个,行政村(社区)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257个,实现全县各镇(场)、各村(社区)全覆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初步探索出加强老区苏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路径、新方式。

聚焦“两个群体”

对接“两个中心”

何为“两个群体”,“两个中心”?即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聚焦基层干部和未成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两个中心”实现互为体用,相得益彰。

大埔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有机融合,聚焦基层党员和未成年人两大群体,引导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志愿服务。

一是发挥基层干部“主力军”作用。二是发挥未成年人“生力军”作用。目前,大埔县建起一支由县委书记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3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县直和镇(场)分队、村(社区)特色志愿服务小队,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整合在基层、下沉在基层、互动在基层。

与此同时,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已实现宣传报道、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工作融合对接,全面推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报道工作,促使文明新风吹遍埔邑大地,飞进“寻常百姓家”。

彰显“三个特色”

扭紧“三项抓手”

巧妙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发展、红色苏区奔康”三项工作,大埔县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重点突出特有的苏区“红色”、生态“绿色”、人文“古色”。

在突出苏区“红色”方面。 大埔县以“红色”为主抓手,精准聚焦苏区老区的革命事件和革命遗址,突出地域“又红又赤”的特色,打造大埔自身品牌。

在突出生态“绿色”方面。大埔县以“绿色”为切入点, 紧扣“乡村振兴发展”、“老区脱贫奔康”这两个主题,用新思维、新视角创新方式方法,实践一个个推动大埔振兴发展的“春天的故事”。

在突出人文“古色”方面。大埔县充分利用埔邑深厚富集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开展“全域旅游”、名人故居开发利用、古村落保护活化、名胜古迹综合挖掘利用工作等开展了一大批宣讲、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做活文明实践活动融合文旅篇章。

搭建“六大平台”

坚持“六项推进”

进入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呈现出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如何更好地推进基层理论宣讲深入开展,寻找解决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困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亟需进行探索和思考。

为此,大埔县结合实际,创新搭建和发挥具有大埔特色的“六大平台”。这些平台分别是“红色爱国教育平台”“非遗文化传承平台”“中华小吃培训平台”“客家民居展示平台”“特色产业示范平台”“长寿康养休闲平台”。

在发挥“六大平台”作用的基础上,大埔县坚持“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等“六项推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埔邑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汇聚“9+N”力量

推进“久久为功”

为让全县志愿者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全面铺开,引导百姓身边的人讲百姓身边的故事,持续深入促进新时代文明新风吹拂红色苏区绿色土地。

为进一步整理规范、充实完善“宣讲人才库”,大埔县创新打造了“9+N”的宣讲队伍模式。首先是组建由“老百姓宣讲员”“红领巾宣讲员”“茶老板宣讲员”“新柚农宣讲员”“艺术家宣讲员”“村书记宣讲员”“老同志宣讲员”“瓷二代宣讲员”“传承人宣讲员”等9类宣讲员构成的宣讲队伍。

在以上9个特色宣讲员的基础上,大埔县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各镇场成立了5人以上的宣讲队伍和10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伍,28个“五大实践平台”相关责任单位成立了行业志愿服务分队;15个镇(场)级成立由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镇级宣讲分队;以及由行业单位牵头,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成立培育N支特色宣讲队伍。

亮点篇

五个“一”提纲 百姓宣讲提神

目前,大埔县正围绕五个“一”打造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五个“一”分别是一个集中展示、一本活动集萃、一套经验介绍、一批报道成果、一条精品路线。

66岁的“老百姓宣讲员”黄振庄在南委旧址里和学生们讲述着“南委”往事。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要“做得好”也要“讲得好”,以一条精品路线为例,大埔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一条文明实践示范线,即以“一线多点”的空间布局,串联县、镇、村三级有特色、有亮点的实践点,形成一条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学可看的新时代文明体验精品线。

黄振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埔角村村民,也是南委先辈黄维礼的侄子。

在南委旧址保护提升后,66岁的黄振庄就开始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为了让宣讲内容更加生动,贴近群众,黄振庄通过多方渠道收集南委期间军民一心的典型事例,挖掘出了冒着中枪的危险,拿着扁担追赶敌人,以及村民自愿给党员的孩子当奶娘等生动的故事。

几年来,他的讲解打动了无数游客。“听着振庄伯的讲解,就像是自己身处南委时期一样,拿着刀枪掩护共产党人。”从潮州来大埔角村的游客王子华说,“听完讲解,我才知道大埔不仅自然风光美,大埔的革命故事、抗战英雄更美。”

对于南委的记忆,黄振庄说自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


采访统筹:李锦让

本报记者:刘润涛

摄影记者:吴腾江

特约记者:刘招迎  罗文燕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