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之门,重回热血浸染的战场!访梅州籍志愿军老战士陈国秀→

编者按

战争年代,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服务家乡任村干部无怨无悔。证书和军章,一直在闪耀着他永不褪色的军人气质!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基层挖掘采访了这篇记述93岁志愿军老战士陈国秀动人故事的文章。敬请垂注。

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国内争取了和平建设的环境。日前,记者来到梅城侨新路一栋住宅楼,采访了当年战争的亲历者——今年93岁高龄的志愿军战士陈国秀,听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当年战场上的难忘岁月。

归侨孤儿  参军报国

在陈国秀儿子陈良健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陈国秀的家中。这是一间陈设朴素的套房,客厅正中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记者眼前的陈国秀老人,尽管已届耄耋之年,但精神看起来不错,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听力稍有问题。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老人顿时兴奋起来,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两枚纪念章和兵役证、复员证,神采奕奕地讲述起自己的经历。

现年93岁的陈国秀在家中。(刘奕宏 摄)

陈国秀的兵役证。(梁威 摄)

陈国秀1928年出生于印尼井里汶,6岁那年跟随父亲回到老家梅县丙村东溪村,母亲则留在了印尼,自此未再谋面。回国后不久,父亲就病逝了,陈国秀成了一名孤儿,只好跟着伯母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辛。陈国秀在当地的励志学校(今东溪小学)读了五年书,13岁那年被“卖”到平远八尺一个韩姓大户人家做长工,一干就是七八年。后来,他又到江西等地做工,漂泊不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丙村老家。

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陈国秀萌生了外出闯荡的想法。1951年,他偶然听到梅县公安局要征兵,便拉上村里的十几个小伙伴一起报名,最终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

他跟随部队来到番禺接受训练,后又至惠阳淡水,加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集团军第130师,其时师长为蒋润观。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1953年初,陈国秀随部队由东莞樟木头乘火车北上,抵达辽宁丹东。由于如今年事已高,陈国秀已记不清具体细节:“只记得当时是穿着大棉袄进入朝鲜的,而且住的是暖坑。”据记者查资料核实,陈国秀应该是于当年2月上旬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阻敌登陆作战任务的。

抢挖战壕  保障后勤

陈国秀回忆道:“朝鲜战争初期,掌握制海权的美军在仁川登陆,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所以,在之后的战争中,中朝方严防美军的大规模登陆作战。我们驻守的铁山半岛,位于中朝边境的朝鲜一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的阵地相对简陋,而敌军的阵地则布满了铁丝网,边上还埋着、挂着许多地雷,只要一碰上便会死无全尸。战士们每天三班倒,抡着15斤重的铁锤挖战壕、打地洞,一个人一天要挖两米长、一人高的战壕,才算完成任务。”

陈国秀说,当时他还算是一名新兵,主要负责抢救伤员和运送弹药,但也见证了战斗的惨烈。“在一次战役中,敌人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先后发起了四五次冲锋,但都被我们抵挡了下来,虽然付出不少伤亡,但终归没有让阵地失守。还有一次惨烈的交战,负责守卫某个山头的一个班,打得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班长下令撤退,战场短暂平静下来,但回去后就受到了训斥处分。退下来的两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拿着冲锋枪又冲向山头,一顿扫射让敌军误以为我们的增援部队赶到了,赶忙撤退。最后,那两名士兵因此荣立二等功。”陈国秀回忆道。

“随着战事的发展,我所在的部队从铁山半岛轮换至三八线附近,后来参加了1953年夏天爆发的金城战役。”陈国秀继续说道:“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大战役,此役我军大获全胜,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我在这场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搜救伤员,在路边时常看到躺着许多东倒西歪的尸体,但我们顾不上这些,飞速地奔走着,一心想着要把这场仗打赢。之后我被调进了机枪班,成为了一名重机枪手。”当时战事已经渐渐缓和下来了。

回想起战场上的惨烈,陈国秀仍心有余悸:“敌人武器比我们先进,火力很凶猛。他们在发起进攻前,往往会先用飞机大炮开路,把我们阵地结结实实地轰炸一遍,然后再发起冲锋。如果我们稍微应对不当,就会伤亡惨重。但我们也有一些威力比较大的武器,比如说苏联提供给我们的一批‘喀秋莎’火箭炮,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一次齐射可发射火箭弹16发,就连参与发射的人都会被发射时的巨响震得迷迷糊糊,要好几分钟才能缓过神来。我亲眼所见,一次我们用‘喀秋莎’,把敌方阵地夷为平地,消灭了整整一个营。战斗停止后,本来漆黑的夜空,都弥漫起了红色的烟雾。”

“还有一次我差点就没命了!”陈国秀说道:“我们守卫在一个名叫新高山的大仓库里,仓库位于一座村庄,里面储满了各种军用医用物资。一天下午4点左右,敌军派5架飞机来袭,飞机不停地扫射、投掷炮弹,不少物资都着火了,副营长赶忙让我们先疏散开来。我跳到一个坑里,勉强逃过一劫,可惜指导员不幸中弹牺牲,排长的手臂也中弹负伤。在战场上,生死真是一瞬间的事,一不留神就会命丧黄泉。”

停战复员  荣归故里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署,此后交战双方再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志愿军也逐渐从朝鲜半岛撤离。1956年,陈国秀随部队回到国内。“离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陈国秀自豪地说道:“记得刚入朝时,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一起住在一个山沟里。有一天晚上举办了一个欢迎仪式,四周燃起了篝火,我们和朝鲜人民一起唱着歌,跳着团结舞、双人舞,整整跳了一个晚上,十分开心。当战争结束,和平到来,我们乘坐火车离开的时候,在田野里劳作的朝鲜人民看到我们的火车,都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挥舞着双臂欢送我们。此情此景,毕生难忘。”

1956年复员时,陈国秀有两种选择,一是去新疆,二是复员回乡。陈国秀在朝鲜战场曾经受了零下20℃的寒冷,身体一度被冻坏,出于畏冷的原因,他选择了复员回乡。师长在他们的退役仪式上叮嘱他们要“遵守国法,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多作贡献……”陈国秀复员回乡后马上申请加入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其后,他在家乡大队担任会计、治保主任、大队副书记等职,服务乡亲,一干就是十多年,最后在家务农,并把4个小孩养育成人。

参加志愿军时的陈国秀及入朝作战纪念章。(黄宝君 摄)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陈国秀,身体依旧硬朗,随着曾孙的出世,家里四世同堂,其乐融融。陈国秀作为志愿军老战士,政府给了一定的生活补贴,逢年过节偶尔有人前来慰问。陈国秀说:“我经常教育子女,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不忘革命先烈的付出与奋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刘奕宏 梁   威

实 习 生:黄宝君

通 讯 员:陈良冉

编辑:丘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