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大码服装到种植坚果,来看看“80后”大学生这样跳“农门” ...

第一次见王文,是在罗岗镇霞岚村的澳洲坚果基地,果苗刚植下不久,满目皆是黄土幼苗。这一次,记者来到其位于刁坊镇横江岭村陶下的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一棵棵茁壮的坚果树整齐排列,满目葱绿。

“刚来的时候,土壤板结较为严重,现在是坚果种得好,水土也越来越好。”王文告诉记者,2015年试种植首棵坚果果苗时,他也没想到,在兴宁也可以种植澳洲坚果,还能种得这么好。

生长中的坚果。

尝试

原来兴宁也能种坚果

1985年出生的王文,于2009年毕业于广东药学院(现广东药科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的他早先在中山从事电商销售行业,并且小有成就。“我们主要卖大码服装,还有一些化妆品,日销量能到5千件。”王文告诉记者,从网店店主到“新农人”,他的转型源于一次次尝试。

亲戚在广西经营澳洲坚果种植,一次偶然给王文家里送了几棵果苗,一开始他和家人都没有太重视,甚至在一旁随意放置了半年。“后来就在我们家门口试种了几棵,想着怎么也能起到遮荫的作用。”王文说。没想到这个尝试却收获了不错的成果,春时开的花和2018年收的第一批初生果都让他为之惊艳。“我知道坚果市场很有发展前景,但当时没想到在兴宁也能种得这么好。”王文回忆道。

王文在坭陂汤湖温泉停车场的坚果树下,他经手的第一批初生果由此产生。

王文从小就跟着父亲种柚子树,平时父母也爱在家里种植一些花草蔬菜,浓厚的种植氛围让他从小就有一种农业情结。看到澳洲坚果能在兴宁种植,并且没怎么认真打理都能收获香甜的果子,王文开始动起心思。

经过调研和学习,结合亲戚在广西的种植经验,他开始尝试扩大规模,并慢慢将工作重心转移回乡。他的转型之路随着澳洲坚果在兴宁落地生根而发展:2018年10月,澳洲坚果育苗基地带着15万株果苗落户刁坊镇金银村;2019年,家门口的坚果树开始第二年挂果……“对我来说‘转型’并不困难,因为我本身就喜欢农业。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做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开始认真起来。”王文告诉记者。

2019年,集澳洲坚果科研、培育、种植、收购及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梅州市兴林澳洲坚果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王文任职总经理,与此同时,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落户陶下,以土地流转、务工、坚果收购等形式为周边村民增加了收入。原本杂乱丢荒的土地,也渐渐有了生气、秩序和规模。

香甜可口的澳洲坚果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学习

农业真的没有那么难

虽然热爱农业,但毕竟不够专业,在种植方面,王文选择和专业机构合作。结合兴宁气候条件、土壤分析等,他采用了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等专业机构的科研成果,选择了桂热一号、695等能保持持续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澳洲坚果良种。

种植方面有专家,可农场经营却没有现成的“师傅”,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虽说澳洲坚果可以粗放管理,但他更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将基地打造成精致高效的现代化农场。

万万没想到,坚果还没从种植转向销售,王文作为网店店主的经验能在这时派上用场。“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基地使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除草机等现代农机。在安装、使用、维修等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该问谁呢?”王文笑言,“当然是问网店店主呀!对潜在客户或者客户的问题,他们当然是耐心而又专业地回答,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

作为一个“新”的农业人,他认为不懂就问就是最好的学习;作为一个“新农人”,他认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要把复杂的事情细化,把繁杂的农耕分解成一道道清晰明了的工序”。“明白了这些以后,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让自己成长得更加全面。”王文说。

如今,公司拥有5个基地,每个基地的固定管理人仅有1至2人,每个人都是能够独立承担起农场运作的“多面手”。

带头

越来越多青年留下来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试着试着就认真起来了”不仅仅是王文的经历,也是其团队成员的经历。

“一开始是我婆婆来这里帮工,我是偶尔过来替她一下的,按她的话说是过来‘体验生活’的。”家住陶下示范种植基地对面的职工罗远红,原是广州某电子厂职工,和王文一样,家里有种植基础,却也从未真正从事过农业。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也没想过要做农业,而且那会儿真的是什么都觉得难。”1986年出生的罗远红告诉记者,“后来就跟着一点点学,不懂的打电话问专家,慢慢学到更多东西。团队氛围又好,做得开心,就留下来了。”罗远红的好学,也是王文更倾向于选择青年职工的理念所在——年轻人上手快、学习能力强,没有那么多顾虑,也更愿意尝试。

公司在兴宁现有5个基地,有3名返乡大学生。王文说:“我们办农场还有个宗旨,就是希望培养更多的‘新农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让农村更有活力。”为此,王文坚持以身作则,带领青年职工一起亲身实践。目前,公司在广东有十数个基地,有6名本科毕业大学生、十几名回乡创业的青年骨干,分别负责公司不同地区的农场,管理人员全部都是80至90后。

午饭时间,王文和职工曾德新一边吃,一边还在讨论技术问题。1983年生的曾德新原先在深圳务工,今年七八月开始到基地负责水电和农机维修等工作。“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没想到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而且我们的培养理念也更适合肯干的年轻人,慢慢地就有越来越多人留下来了。”王文说。

在刁坊和罗岗的澳洲坚果基地,记者看到所谓办公室都是和坚果苗成长“不成正比”的简陋平房。“公司和基地都是刚起步,环境比较艰苦,但是好在大家都坚持下来了。”王文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从事农业前后的对比照片,“我以前皮肤很白的,真的没有现在那么黑!”

创业并不容易。然而,在这群面容黝黑的青年“新农人”脸上,却有着无比珍贵的坚定和充实。

图文:本报记者 钟幸钰

编辑:黄振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