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菌师”共推一朵“致富菇”!

夏至已至,细雨霏霏。此时正是灵芝孢子粉收获的时节,兴宁市水口镇大坑村的张元英知道,给他们带来“致富菇”的“专家”一定会来。

张元英今年60多岁,老伴大病几场而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自力脱贫,她于年初主动申请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对接”专项资金项目灵芝栽培示范户,利用二楼空地,用有机种植方式种起了赤灵芝。而她口中的“专家”,就是承担这个项目的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8位农村科技特派员,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他们充分发挥优势,以“研究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对接服务梅州24个省定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积极做好“菌”字文章,以菌类经济激活农村发展一盘棋,铺设农民脱贫致富路。

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到种植户家中指导。

“土专家”下乡

走村入户推技术“开良方”

“林所、梁总,你们来啦!”看到省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林新和龙头企业代表、梅州市华康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文庆走来,张元英忙不迭停下翻晒孢子粉的动作,热络地跟他们打招呼。

兴宁市水口镇大坑村种植户翻晒灵芝孢子粉。

顾不上喝上一口水,林新等人顶着34℃以上高温,随身蹲下查看院子里已收获的灵芝和孢子粉的品质和产量,随后,来到张元英家二楼阁楼查看剩余灵芝孢子粉的长势。“张姐,你这灵芝长势不错,有机种植质量、产量都不成问题。但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热,要注意保持湿度,可适当增加洒水时间。”看着灵芝孢子粉喜人的长势,这让林新与其他同行的“专家”欣喜万分,同时他们也不忘对症现状“把脉开方”。

科技赋能灵芝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变“输血”为“造血”。去年,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对全市各县(市、区),通过调研、物色、筛选24个省定贫困村进行项目落实,18名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主动下乡服务、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分区分片对种植户进行实操指导。目前已带动全市发展赤灵芝、紫灵芝产业企业(合作社)35家、贫困户110户。

“这些种植户有小部分过去有栽培灵芝的经验,但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种植,我们把先进的技术下沉基层,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推广科学培植。”林新说,农村科技特派员结合联系龙头企业提供菌种,带动灵芝加工产业进行产品加工,再协同帮扶单位进行统购,免去了灵芝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产量翻一番

村民尝“甜头”生活有奔头

精细化管理,技术化种植,质优高产获增收。走访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的收成让人煞是惊喜,可预估户均增收上万元,110贫困户纷纷“摘帽”脱贫,生活有了盼头。

“现在我收了1000多棒,有45斤孢子粉和近200斤灵芝,平均一朵灵芝的孢子粉有14g,比预想的还多一倍。”作为大坑村的灵芝种植示范户,张元英第一年种植就获得了零损耗、零污染的好收成:目前收成的1000多棒灵芝和孢子粉可获得近3万元收益,10000棒全部收完估摸能赚20万元左右。

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到兴宁市水口镇荷树村指导灵芝种植。

同样传来丰收“喜讯”的还有大坑村贫困户张海兵和兴宁市水口镇荷树村贫困户刘秋容。“科技特派员经常到家里进行指导,临时遇到问题也会打电话咨询,现在我种的4000棒灵芝上,孢子粉堆得老高了,听‘专家’说每朵菇的孢子粉弹出量远远超过预估的7g产量,可以卖个好价钱。”看着白色帐篷里层层叠叠的灵芝,张海兵乐得合不拢嘴。

刘秋容是荷树村的低保户,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刚做完胃癌手术,丈夫又患上肝硬化,常年无工作,导致无收入来源,但孩子读书、两人的医药费、日常生活都需要大笔费用,于是主动申请种植灵芝,“当时想着能赚一点是一点,没想到收成还不错,总共4000棒预估能收到60多斤孢子粉,单孢子粉能收益近4万。”刘秋容说,目前她已经摆脱了零收入状态,身体也逐步恢复,和丈夫都看到了希望,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兴宁市水口镇荷树村种植户正在收集灵芝孢子粉。

“我们以前种香菇,但效益相比灵芝低很多,今年我村试点种了4000棒,有机种植质量、产量双高,不愁卖。”荷树村村干部黄令环说,荷树村将准备申请增加二期、三期灵芝种植。

据林新介绍,该所下一步将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强科技特派员团队、继续扩大全市贫困村的对接服务、强化灵芝产业策划,结合我市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准农民的农业发展方向,打造灵芝智慧化产业。“我们希望能真正让技术‘长’在菌包里,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灵芝成农民‘致富菇’、‘幸福菌’。”林新如是说。

本报记者:林婉萍

图/视频:林翔

编辑:崔亮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