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了,日子富了!今时今日的丰顺新岭村你还认得出不?

村道拓宽了、危桥翻新了、水源干净了、公园也建起来了……几年间,一项项民生工程陆续在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落地。“以前道路坑坑洼洼,车子都进不来,我这几年每次回来都发现有新变化。”回乡探亲的村民蔡秀兰惊叹道。

2016年以来,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机关对口帮扶新岭村, 多方筹措帮扶资金1000万余元, 坚持党建引领,向脱贫攻坚前沿、向群众急难期盼聚焦发力。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和县镇村干部带领下,新岭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脱胎换骨。2019年底,新岭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实现贫困人口预脱贫贫困户84户271人,脱贫率达到100%。

丰顺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县镇村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抓好“确保脱贫、整治环境、振兴发展”三项重点工作,齐心协力做好新岭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

村里来了扶贫队 村容村貌大变样

“2016年4月21日,新岭村来了一支扶贫队,当天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我做代表发言提建议。当时代表新岭村民反映的民生诉求,现在基本上样样都实现了。”谈起给力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陈荣辉竖起大拇指点赞。“村里变化真是太大了,搁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新岭村临近丰顺县城,但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在省政协办公厅620多万元的资助下,新岭村5公里路灯安装、两座危桥重建、村道内涝整治、道路拓宽改造、新寨水圳重修、新建左岭文体公园、卫生站建设等15项民生工程相继完成,从根本上解决新岭村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为脱贫奔康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汤西镇新岭村新建的左岭文体公园,绿树成荫,文体设施齐全,成为村民新的休闲场所。

生活垃圾入户清运、雨天不再污水浸街、村民休闲有去处,300多年历史古民居左岭围披上“新衣”,一齐见证新岭村蜕变……采访中,热情好客的新岭村民邀请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家园”,每到一处,都要停下脚步夸奖一番。走进左岭文体公园,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流过,文体设施齐全。老人们围坐在凉亭话家常,孩子们在各式各样的体育设施间奔跑嬉戏。“这个公园所在位置原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包,到处是废弃的猪圈牛栏,蚊蝇乱飞,臭味扑鼻,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村民一直想改变现状,利用好这块地,却因为资金不足、人心不齐,拖了近十年时间。”新岭村村支书陈永发告诉记者。

汤西镇新岭村300多年历史古民居“左岭围”披上“新衣”,昔日门前的臭水塘变成了景观池。

扶贫工作队进驻新岭村之后,听闻村民提起此事,决定和村干部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街串户去村民家里做通思想工作,争取支持。最终,帮扶单位筹集了约85万元,村民自筹80多万元建设资金,2017年6月,这片废弃的山坡上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公园。

党建引领促发展 脱贫路上不掉队

“107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带来‘阳光收入’,资金入股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享分红,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蓝田公司保底扶贫项目。”新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傅关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这一系列项目收益分红,2019年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人口年人均增收1600余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扶贫工作队以“党建带扶贫,扶贫带党建”的思路,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助推精准扶贫,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在党建的引领下,新岭村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洒水喷灌”向“精确滴灌”转变,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在充分走访调查、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优势,按照“一户一法,一人一策”的扶贫工作要求,为8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精准帮扶计划,做到“对症下药”。

陈永明是帮扶对象之一,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在帮扶单位的介绍下,在家加工电声配件增加收入。“我不用进工厂,在家也能做工,种养还不落下,每天组装电声配件,每个月增加一两千收入不是问题,政府政策利好,自己也要加把劲。”陈永明满怀信心地说。

“丰顺是电声之都,汤西镇上多电声配件加工厂,配件组装技术要求不高,我们鼓励有劳动力贫困户就近就业,对于出不去的村民,加工厂还把配件送进家中。”傅关富告诉记者,仅电声加工一项就解决了村里八成有劳动力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去年,全村65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000元,符合条件的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百姓故事

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冬海:“以前没方向,现在有盼头”

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冬海早年在外务工,因父亲生病卧床,孩子读书生活需要照顾,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只好回到老家发展。“家里就一间25平方米的破旧瓦房,上有老下有小,一家5张口等着吃饭,回家发展路该怎么走?我真的没有方向。”

得知陈冬海家中窘境,扶贫工作队推荐他到新岭综合种养合作社工作。“冬海勤快肯吃苦,每个月收入有四五千元,前段时间还住进了新房子。”傅关富说。陈冬海努力奋斗,扶贫工作队搭把手,这两年家里建起了80平方米两层楼的新房子。

“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心里总装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最新利好政策消息都会第一时间告知,他们总想拉我一把,我不能气馁,现在生活也有盼头了。”陈冬海告诉记者,如今,家里老人看病有医保,小孩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到广州读技校,日子是越过越甜了。


本报记者:林玉莹

摄影记者:吴腾江

特约记者:胡金辉 郑坤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