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中央苏区范围,丰顺县全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印记。丰顺县史志办公室党史资料统计信息显示,目前,丰顺全县共有省确认的革命遗址62处,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多。该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逐步开发”的思路,按照“原址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革命遗(旧)址进行修缮,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2019年以来,该县共修缮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一军成立旧址、丰良九龙革命旧址群等10处革命遗(旧)址,使带有红色基因的土地“活起来”,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教育教学圈。
留住历史感 焕发新活力
“1928年5月,郑兴、朱公伟、黎凤翔、邹玉成、杨淑庆等5人在丰顺县丰良镇九龙村榕树塘永昌居组织了中共丰顺(临时)县委,由黎凤翔任县委书记……”记者走进永昌居,聆听革命故事,浏览展厅史料,追寻先辈足迹。这座记载岁月沧桑的客家传统民居如今已经成了鲜活的党史教育课堂。
修缮一新的中共丰顺(临时)县委成立旧址永昌居。(吴腾江 摄)
永昌居是中共丰顺(临时)县委成立旧址,但由于在此居住的村民外出,该民居已闲置多年。去年3月,丰顺县完成永昌居修缮保护,在旧址内进行丰良镇革命斗争史布展,并对外开放。修葺一新的永昌居,如今已变身热门打卡点。
此外,丰顺县革命委员会、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宝田庐布设的展陈也于近日揭牌正式对外开放,为丰顺红色打卡地再添一景。
丰顺县革命委员会、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宝田庐修缮完工对外开放,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林玉莹 摄)
“1927年6月,华夏女杰李坚真在大龙华镇叶华村宝田庐宣誓入党;1928年10月,丰顺县革命委员会在此选举产生;1929年秋,丰顺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丰顺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卢胜文介绍说,宝田庐始建于1914年,是丰顺县革命委员会、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丰顺县人民政权带领丰顺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的历史见证和重要标志。
1930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三次围剿宝田庐,致使整座建筑损毁严重。1981年,丰顺县政府拨款和发动群众集资,在原址旁按原样重建宝田庐。2018年,宝田庐被列为丰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县62处广东省革命遗址之一。“重新修缮宝田庐是当地干部群众多年的愿望。我们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历经5个月时间完成了旧址修缮和史料布展,打造成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大龙华镇党委书记杜京杰说。
记者走进宝田庐看到,这座传统客家民居既修旧如旧,又容光焕发,引得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拍照留念。宝田庐在保持原有室内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突出“红色苏维埃、坚真出发地”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丰顺县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历程和重大事件。展陈布展以碳化竹为原料、篱笆样式作展架,主要凸显竹元素,意在以竹子的坚韧和正直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的高尚品德和坚如磐石的使命担当。
丰顺县革命委员会、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宝田庐修缮完工对外开放,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林玉莹 摄)
永昌居、宝田庐等革命旧址修缮保护是丰顺县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行动,也是该县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弘扬革命精神的具体实践。
干群齐守护 精神永相传
1930年5月,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八乡山镇滩良村召开,选举产生东江苏维埃政府和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通过《革命政纲》《土地法令》等多项决议案,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依遗址而建,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地”。(林玉莹 摄)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原会址是竹木茅草建筑,后来被反动派烧毁。1985年,在旧址上兴建了一座两层楼房,一楼做小学教室,二楼是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纪念馆,后又因遭遇数次山体滑坡,导致后墙倒塌,楼房被认定为危房。201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旧址重新修缮成陈列馆。”八乡山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彩苹介绍说。
一处旧址、三次变更,但九十余年时间里,革命薪火和红色基因始终在滩良村代代传承。“陈列馆开馆以来,当地党员干部自发学习党史军史,并为来访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滩良村党支部副书记曾运南说。毗邻陈列馆的客家传统民居,则是红十一军军部成立旧址。经过修缮,军部旧址大厅布展成“红十一军军史馆”,展示了红十一军的简史、军官简介、战斗历程等内容。而长居于此的村民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我家就在军史馆里,小时候,我常听父辈们讲起发生在这个屋子里的革命故事。当时敌人攻打时,有些房间被损毁,后来又进行了修缮重建。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现在这里成了军史馆,很多游客来参观学习、拍照留念,我住在这里觉得非常自豪,也更加注重卫生,每天都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军史馆住户曾令灼自豪地说,他被聘为陈列馆的义务管理员,负责每天开闭展馆和日常管理。
红绿相结合 拓宽致富路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对丰顺的无私馈赠,红色基因则是激励全县干群奋勇前进的精神密码。丰顺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乡村经济,推进了振兴乡村。
当前,八乡山镇除了陈列馆和军史馆,还建设了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将党史、军史、廉政文化相结合,打造党员干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平台。该镇多维度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巩固延伸“红色村”示范点建设成效,推动创建“以古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以红色教育人”的红色旅游典范,形成业态丰富的全域红色旅游产业。该镇还根据全域旅游规划,通过新建12.79公里长的红军路,将红色旧址、景点串珠成链,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与八乡山镇遥遥相应的龙岗镇马图村,位于九龙嶂、北山嶂山区腹部。1929年10月28日,朱德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约6000人进驻该村休整。
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进入马图村,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江红军四十六团团部旧址、红四军各纵队负责人和东江负责人会议遗址等革命旧址已修缮一新,但历史的痕迹依然保留,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四军军部旧址俯瞰图。(龙岗镇政府供图)
保存完好的红色革命遗址群与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相互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现在马图村除了前来采购的茶商,还多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马图村党支部书记饶清松欣喜地说。2017年,马图村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陈列馆”“红色主题馆”“红色生态旅游新农村”等项目。马图村以党建为引领,以革命遗址为依托,以茶业为支撑,继续做好“红+绿”文章,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梅州日报记者:林玉莹
特约记者:郑坤 叶思琪 曾杏美
编辑:张晓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