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T86丨民心工程民生项目建设让梅州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牢记宗旨办实事 共享成果惠民生

核心提示

打通“断头路”、建设“四好农村路”、解决农村集中供水问题……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年定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一点一滴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构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工作日的午饭时间,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社区一饭堂内经常聚集着不少老人,他们一边吃着预订的放心餐食,一边互拉家常。这是去年我市启动建设的长者饭堂示范点之一,旨在保障孤寡、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需求。

2016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8%,老年人口比例位居全省前列。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形势,我市近年来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启动“长者饭堂”试点示范建设,全面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高龄老人津贴惠及13.68万人,市县两级政府每年为6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达100%。截至2020年6月,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67家,床位30958张,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3741张、增幅为79.81%。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共51家,床位6709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21.67%。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就业促创业引人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省“促进就业九条”,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引导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稳步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及时调整各类社会保险待遇。

平远县首个“南粤家政”企业培训基地金牌月嫂、高级育婴师等人才培训和输送业务,迄今已经培训并推荐就业上万人次。

村民钟仙花通过村里组织的培训不仅多了一门就业手艺,还学会了锅包肉等不少拿手菜。

工人在当地企业就近就业。

“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13.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5%以内,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1.17万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39881人,就业率达77.9%。截至2020年底,全市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12.65万人和41.2万人。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补贴、残疾儿童福利标准,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截至2020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51万户、11.99万人,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772元、532元,比2015年增长88%、105%;特困供养人员1.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年人均14838元、10985元,比2015年增长88%、39%;2021年起,全市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820元和1110元,与2016年每人每月1340元、820元相比均增长35%。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00.71万人、169.90万人、37.41万人、50.51万人。“十三五”期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39%,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80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高至84.72万元,工伤伤残津贴标准提高至月人均3856.15元,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29.7万人,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市民在“一门式”服务区办事。

统筹发展完善城乡设施

晚饭过后,梅城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走在一江两岸公园中,来到干净平坦的广场上,唱歌、跳舞、散步……一幅“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宜居画面徐徐展开。

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改造老旧小区、建成一批停车场、街头公园、城市公厕等,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新峰路“生命通道”、罗乐大桥等建成通车。百岁山和清凉山郊野公园改造与公园停车场改造相统筹,颜值观赏性与停车实用性兼顾。

农村面貌和生活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两美”行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的作用下,我市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农村道路、集中供水、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标准化卫生站、公共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破陈出新

公共厕所也能成为“网红”

厕所,给人的固有印象往往是“脏和臭”,让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我市去年以来新建或改造的部分公厕,却因颜值高、有格调,成了自带“流量”的“网红”,人们到此上厕所,都忍不住多体验一番。

“这是一间新开的书店吗?”近日,梅城市民曾小姐来到江北老街觅食,经过凌风东路时,看到一栋两层楼高、镂空的外墙发着璀璨光芒、印有梅州城市CI“梅花”图案的建筑,好奇地问同行朋友。“这是一间厕所!你看上面的字!”曾小姐朋友梁先生回答。

梅江区凌风东路智慧公厕。

一间厕所竟装修得如此惊艳,曾小姐“忍不住”走进去探个究竟。只见里面干净明亮,香薰无异味,智能监测、智能除味、智能冲水和人脸识别出纸等功能设备丰富多样……“这也太智能了吧!”曾小姐体验一番后,由衷感叹道。

集颜值与智慧于一身的“网红”公厕,可不止这一处,在梅江公园、城南高速路口、文化公园等都可看到。为做好管养工作,我市还实行“厕所+商铺”、“厕所+垃圾转运站”等管理运营模式。

除了城市公厕,我市还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或改造一大批农村厕所、中小学厕所。2020年,我市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4981户,改造中小学厕所255间,新建旅游厕所35座,改扩建旅游厕所6座,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公厕77座。

生动实践

越吃越扶贫多吃多就业

大家都知道,“坐吃”会“山空”,越吃越穷。但是,“做吃”不仅能脱贫致富,而且能解决就业问题。

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该村贫困户钟爱年逾五十,其丈夫在多年前离世,自己无手艺特长,而儿子在读大学,家庭面临着比较大的经济压力。2018年,钟爱与该村石柱塘农家乐饭店签订“百店扶千户”帮扶协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让她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石柱塘农家乐饭店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是我市通过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带动创业就业的生动实践之一。石柱塘农家乐饭店原是简易搭建的牛杂店,由对口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筹资打造成了产业帮扶项目。2018年“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后,石柱塘农家乐饭店老板孔春兰在当年举办的首届“五华酿豆腐高手大赛”中获评“十大高手”。此后,她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辐射20余户贫困户和村民种植黄豆、制作豆腐和养殖家禽等。

政府还鼓励大家“做吃”,向创业者给补贴,向就业者给奖励。记者了解到,“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从事餐饮行业的建档立卡、取得上岗资格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

至2020年底,全市建立了6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1个市级和6个县级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77个食材供应基地。2019年以来,我市通过采取学历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培训了粤菜(客家菜)师傅1945人。至2020年底,全市53560户145908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100%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采写:梁志航

图片:钟小丰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