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T4丨梅州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蓬勃发展:革命先驱播火种 星火燎原红土地

核心提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从张善铭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首个梅州籍中共党员,到梅州地区最早党组织高陂党支部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从广东中心城市广州等地传播而来,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萌芽生长,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红色革命斗争力量愈发磅礴。红色的革命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了梅州大地。

孕育火种

宣传革命进步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多在广州求学的梅州籍进步学生,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在广州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梅州籍学生张善铭、黄国梁,便是马列主义的宣传者。他们分别于1921年和 1922 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积极团结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活 动,并帮助培养、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如“新学生社” “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

在共产党和青年团的领导下,这些进步青年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他们利用与家乡亲友的书信联系,向梅州寄送《新青年》《向导》《春雷》等进步书刊,寒暑假回乡便在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工人、农民群众中宣传马列主义和新思想,为中共梅州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燃火炬

中共高陂支部成立

在大埔县高陂镇,一座刻着“仰文”二字的牌坊矗立在高陂中学门口,凝望着韩江静静流淌。90多年前,梅州地区的第一个中共支部 ——中共高陂支部便是在这里诞生。

1925年,梅州地区的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高陂支部在如今的大埔县高陂中学成立。(大埔县党史办供图)

1925年初,在参加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大埔籍共产党员赖释然被中共广东区委派回家乡大埔开展工农运动和党组织的创建工作。同年5月,赖释然回到大埔,在高陂市立小学任教,先后秘密发展仰文学校学生会主席廖仲达等人入党,创建了大埔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初夏,中共高陂支部成立,赖释然任支部书记。由于党员人数的增多,不久中共高陂支部改称为中共高陂仰文学校支部,廖仲达任党支部书记,大埔县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1926年11月,中共大埔县部委员会成立。到1927年春,大埔全县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党员达到 500 多人。1927年11月,中共大埔县委在桃源成立。

星火燎原

各地党组织迅速发展

1925年,广东革命军队为讨伐军阀陈炯明举行两次东征,东征军中的中共组织派出干部帮助地方建党,广东区委也派出干部到各地指导建党工作的开展。这给梅县革命运动以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1925年12月,中共梅县支部成立,并于1926年夏升格为特别支部,党员和支部从梅城发展到全县各乡村。到1927年1月,梅县特支升格为部委员会,领导兴宁、五华、平远、蕉岭、江西寻乌、福建武平等地支部或小组,梅县特支升格为部委员会。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粒火种。随着五华、兴宁、丰顺、平远、蕉岭等地纷纷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梅州地区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点点星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涤荡着梅州大地的沉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29年8月,梅州地区共有289个支部、党员3779人。这些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梅州革命斗争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为梅州革命斗争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红色印迹

八角亭梅县第一个中共地方支部成立旧址

梅江区八角亭是梅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旧址。(朱迪光 摄)




1925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来梅,中共广东区委员张维以广东省学生特派员的身份来梅州活动,在八角亭建立起“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1925年12月,张维与驻梅东征军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洪剑雄在八角亭正式介绍并吸收了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陈劲军(即陈启昌)和学艺中学学生会主席李仁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宣布成立中共梅县支部(隶属中共潮梅特委),张维任支部书记。

中共梅县支部成立后,支部成员立即深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至1926年夏,中共梅县支部已有党员80多人。因此,中共梅县支部升格为特别支部,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机关仍设在八角亭(后设在梅城东门塘针嘴巷侯屋华庐),张维任特支书记。

随着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发展,梅县逐渐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党的活动中心地区之一,八角亭也成了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心。

1980年,八角亭被评为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八角亭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85平方米,新亭保留了原亭风貌,至今仍巍然屹立于梅江河畔。

三江书院

不平凡的红色书院

三江书院位于五华安流中学内,1925年5月,梅州地区第一个党小组——中共五华县党小组在此成立。(五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江书院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棉洋河、周江河、琴江河三江交汇处的鹅池塘小山岗上,现安流中学的校园内。1925年5月,宋青等在外地加入中共组织的党员回到家乡五华,在安流三江书院秘密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梅州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 —中共五华县小组,标志着五华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小组成立后,把工作重点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对农运带头人、农运骨干进行教育和启发,为积蓄革命力量打下了基础。

说起三江书院的故事,不少五华人都会提到“利塘径大捷”。1925年10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起师第二次东征,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兼一纵队第一师党代表周恩来坐镇三江书院,指挥东征军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1925年10月27日,东征军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率部从紫金进抵五华华阳,不少五华人民自觉当起向导,带领东征军向驻守在席草湖、马鞍山一带的陈炯明部发起进攻,战况相当激烈。28日,陈部主力被东征军第二团官兵击退至五华罗经坝一带,妄图配合驻守在揭西的洪兆麟部反攻东征军主力部队。29日,周恩来和东征军总政治部师长何应钦率部从河婆追敌抵安流,驻扎三江书院,召集军事会议,根据古大存提供的准确情报,决定兵分三路,在嵩头(今双华镇)与葵岭交界处围歼陈军林虎部主力。战斗从中午开始至下午4时多,东征军和五华农军互相配合、奋勇冲击,最终痛歼陈部万余人,俘敌6000多人,缴获步枪5000多支、机枪10多挺、大炮6门。战斗结束后,周恩来在向国民革命政府告捷中称, “乡民助战,有若一家。此役已将林部主力击破无存”,高度赞扬五华县农军的全力支持。东征军总政治部特发给五华农军步枪120支,子弹万余发。


红色模范

张善铭

首个梅州籍中共党员

张善铭(1900-1928),又名善鸣,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村人。1921年8月,广东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一大精神,并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张善铭参加会议并成为中共广东支部早期党员,是首个梅州籍中共党员。

为更广泛地团结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6月,张善铭与阮啸仙等发起成立广东“新学生社”。不到一年时间,省内大部分城镇及香港等地都建起“新学生社”分社,人数从成立时的一百多人增加到五六千人,成为国民革命的生力军。1923年10月,张善铭当选为青年团广州地方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9月,张善铭被选举为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

1925年11月,张善铭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随军南讨广东军阀邓本殷,取得南征胜利。1926年12月,张善铭接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随后参与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成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张善铭从海陆丰调中共广东省委任省委委员、常委,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2月,广州起义失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牺牲,张善铭接任广东省委代理书记。1928年4月,张善铭到海陆丰地区指导武装暴动,不幸在汕尾被捕,牺牲时年仅28岁。

古大存

“带刺的红玫瑰”

古大存(1897-1966),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是早期农民运动的组织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者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被毛泽东称为“带刺的红玫瑰”。

1920年春,爱国学生运动方兴未艾,古大存考进了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受马列主义熏陶,1924年春,古大存经由五华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黄国梁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古大存以广东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家乡五华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0月,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到达五华时,他领导五华农军侦察敌情、当向导、救护伤员,配合东征军全歼陈逆军林虎部。此后,古大存在五华扩大农会组织、组建县农军常备大队,创建乡、区苏维埃政权,领导各区农会开展“二五”减租运动,禁止米谷出境,逮捕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震慑了封建势力,教育团结了农民,使五华成为大革命时期广东省农民运动开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古大存带领60余位革命骨干转移到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的五华、揭阳、丰顺三地交界处 — —八乡山区,开辟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底,他率领仅存的18名东江革命党员撤出八乡山,辗转到达大埔山区秘密活动,保存了一批革命火种,始终保持东江红旗不倒。

采写:刘晓娟、李盈子、吴海清

史料审核: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廖玉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