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世界球王”,十大开国元帅中八位曾在此战斗…这座城,“硬橙”!

在广东省东北部

有座城市被誉为“世界客都”

它位于珠三角和潮汕地区之外

低调,但“硬橙”(厉害)

这就是梅州

梅州城区。(高讯 摄)

它青山环抱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森林覆盖率74.5%

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发展区

它绿水绕城

从梅江水路直达汕头海港,面向海洋

成为客家人看世界的宽广眼光

梅江两岸。(高讯 摄)

它人才辈出

孕育了黄遵宪、叶剑英

李惠堂、曾宪梓等

光耀中华、名扬海外的名人贤士

青山、绿水与英才

齐聚于此

梅州

究竟是一方怎样的天地?

拥有着怎样的传奇?

1

客从何处来?

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

五大类地貌类型

其中,全市山地面积占24.3%

客天下。(吴腾江 摄)

阴那山观日出。图/梅州日报

中国历史上客家人

曾经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位于粤赣闽三省交界的大片山区

是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

而梅州处在当中的核心位置

梅县区灵光寺旅游区。(连志城 摄)

为了避免与平坦地区的本地人发生争执

他们大多选择依山地或丘陵地带建屋居住

劳作生息

兴宁东升村,群山环绕间有人家。图/梅州日报

他们建于山水之中的房屋格局非常独特

大多沿山麓、溪畔筑宅聚居

再利用山中平坦谷地种植大片农田

错落有致

形成—水—宅—田的传统村落

古镇古村落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图/梅州日报

看看他们的传统住宅格局

或许能瞥见他们世代推崇的生存哲学

这里分布最为广泛

最具地方特色

最负盛名的民居便是围龙屋

大埔花萼楼。(via@何方摄影)

客家围龙屋

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

合称中国五大特色居民建筑

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的牛角屋呈半围结构,外形酷似“牛角”。图/梅州日报

有人将围龙屋称为“夯土的史书”

或许正是因为它记录着客家的发展史

和客家人的生活史

大埔花萼楼。图/梅州日报

“前有照,后有靠,中间玉带缠腰”

是客家围龙屋的典型特征

泰安楼今年250多岁

它用砖石建成

是国内少见的石方楼

从高空俯视花萼楼

层层叠叠的屋檐

像盛开的花瓣

花萼楼是客家土围楼的典型代表之一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广东省最早、最大、

保留完好的客家民居土围楼

群山阻隔了外头的纷扰

给予从中原南下逃避战火的客家人

一方安身立命之地



以防御性高著称的围楼——大埔泰安楼。(via@何方摄影)

山这头

是依山而建求得安全感的围屋

山那头

是韩江的上游梅江

·

“赤手空拳闯天下,一条裤带出南洋”

位于梅江边的松口古镇

曾经是梅州人

离岸登船

打拼天下梦想的开端

明末以后,梅县松口成为客家人出海“下南洋”第一站。图为松口火船码头。图/梅州日报

从梅州走出去

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

如今超过700万人

·

中西合璧式的客家民居建筑

便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

在海外经商致富的客家人

荣归故里所建

联芳楼。图/梅州日报

联芳楼集西洋古典风格

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以及中国福建和广东的

客家民居风格为一体

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

是当时少有的

砖混结构的客家民居建筑

出海闯天下的客家人

他们自成体系

四海为家,反哺桑梓

2

靠山吃山,客家味道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为了多点力气继续生活

只能吃得重油偏香主咸

因此诞生了众多梅州客家的特色饮食

比如盐焗鸡

就是南迁过程中为保存食物的妙手偶得

盐焗鸡。

用盐裹住鸡来焗

这样特殊的方式打造了这道客家招牌菜

地道的吃法是用手撕来吃

连着骨头都是香的

在梅州

早茶店干不过腌面店

梅州人不喝早茶,早上吃腌面

一碗腌面+一碗三及第汤

让在外的梅州人念念不忘

腌面和三及第汤。(来源:梅州日报)

梅菜扣肉

梅菜和肉相互吸收

吃起来肥而不腻

客家人,还擅长“酿”

最有名的便是客家三宝

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

这些都是客家名菜

酿豆腐。

客家人结合中原传统技术

和迁徙特定产物创造而成的

不仅仅有酿

还有肉丸和粄

客家话“丸”与“圆”谐音

客家人喜爱团圆

所以吃肉丸也是盼团圆

梅州的肉丸有很多种

包括捶丸、牛筋丸、萝卜丸、米粉丸等



丙村开锅肉丸。

被列为梅州市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开锅肉丸

要数丙村镇的最为正宗


非遗美食——酿豆腐

在客家地区

过年过节

制作食用粄类食品是吉祥的象征

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

客家发粄。

靠山吃山的客家人

还有两样和山密切相关的特产

一样是茶叶

一样是柚子

·

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

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土质肥沃

梅州的茶叶品质独特优异

是著名的“单丛茶之乡”




雁南飞茶田景区(钟小丰 摄)


梅县清凉山绿茶

丰顺马图绿茶

大埔西岩乌龙茶

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市场

享有盛誉

蕉岭黄坑茶田。图/梅州日报

金秋柚香浓

不知不觉又到了金柚收获的季节

作为“金柚之乡”的梅州

漫山遍野的柚树上

已经挂满沉甸甸的柚果

阳光、气温、水份的精准组合

造就了梅州柚的独特风味

梅州金柚喜获丰收。图/梅州日报

梅州多山

奠定了客家人的饮食习惯

而其后

也影响了梅州的文化面貌

3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依山而居

靠山吃山

客家话一如他们的口味那般

依旧保留着中州古韵

客家话中,意为“我”。图/梅州日报

梅州的客家话地道又多样

一般以梅县话为“标准语”

“你好”是“汝好”

17个声母、74个韵母、6个声调

常常组合出戏剧性效果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

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山歌表演。图/梅州日报

客家人能歌善舞

亦有搭台唱戏的习惯

·

清朝时期

以中州古音演唱的徽剧

湖南祁剧等“外江戏”班来到梅州

融合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后

渐渐形成融汇汉风客韵的独特艺术

——广东汉剧

素有“南国牡丹”美誉的梅州市国家级“非遗”——广东汉剧。图/梅州日报

广东汉剧

曾被周总理赞誉为“南国牡丹”

是目前保留最完好、最传统的声腔

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汉剧。图/梅州日报

城里乡间

方寸舞台

却能够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

丝竹管弦鼓

唱念做打舞

诠释着客家文化

·

除此之外

客家人的仪式感

也是拿捏得妥妥的

·

他们的春节

不是在河里声势浩大地捕鱼

而是热热闹闹地追龙

每逢元宵

丰顺埔寨烧火龙粗犷雄浑

梅州市国家级“非遗”——龙舞(埔寨火龙)。图/梅州日报

“烧火龙”是丰顺埔寨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有“中华一绝”之称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是当地人在元宵节晚上举行的祈福活动

愿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

去年12月

梅州通过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终审

成为目前广东省

唯一一个通过终审的城市

8月26日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山东曲阜举行,并向2023年度“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成都市和梅州市、日本静冈县、韩国全州市颁授纪念牌匾。图/梅州日报

梅州

素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的美誉

席狮舞、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兴宁竹板歌

现在都已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席狮舞。(赖运香 摄)

·

4

以足球之名

这个盛夏

梅州足球的热度与气温一样居高不下

梅州客家队比赛中。图/梅州日报

在赛场上

梅州客家从中乙到中超

稳扎稳打发展成了今天的模样

在赛场下

推动梅州足球改革发展的动作频频

球乡未来之路越来越清晰

五华县惠堂体育场。图/梅州日报

1873年,足球从国外传入

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

开创了中国内地足球运动先河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全貌。图/梅州日报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足球场遗址。图/梅州日报

而如今百余年过去

“足球之乡”梅州

荣光依旧

比赛现场热情的梅州球迷。图/梅州日报

2015年11月

五华县元坑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元坑。图/梅州日报

今年9月14日

梅州市获评“十四五”期间

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梅州五华奥体中心

说到五华

不得不提及李惠堂这位“世界球王”

李惠堂驰骋足坛20多年中

共踢进1860个球

不仅“称霸”亚洲,更享誉全球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惠堂。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这位五华人以高超的球艺

赢得了世界球坛的尊敬

用双脚踢出一段传奇



全新改造的足球文化公园,“世界球王李惠堂”雕像矗立醒目。(吴腾江 摄)

古有李惠堂

今有“新球王”

去年底

梅州客家队成功冲超

在广东乃至全国的足坛历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

2021年12月22日,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图/梅州日报

这支球队成为中超第一支县级球队

创造了中国足球的新纪录

让拥有百年足球运动历史的梅州

以高光之姿重回人们的视野

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图/梅州日报

至此

加上2021女足中超第四名的梅州客家队

五华成为拥有两支足球顶级联赛球队的城市

“一县双超”全国独有

图/梅州日报

现在

足球已成为梅州第一运动

足球人口占梅州市总人口的28.3%

居广东省首位

其中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人数更是达到25万人

一群小学足球队员在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的绿茵场上训练。图/梅州日报

梅州加快体教融合改革,构建涵盖各年龄段的特色青训体系。图/梅州日报

当世界客都的微风

吹拂少年们的脸颊

绿茵场上

皆是挥汗逐梦的身影

梅州校园足球火热开展。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为语青年诸俊秀,后来居上创新基”

李惠堂在《球坛退休感作》中表达了

对祖国足球人才不断涌现的热切期盼

而如今

这份期盼也在梅州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在梅县区一座小小的老屋内,小球员们追逐着自己的足球梦。图/梅州日报

5

“我们都是客家人”

梅州也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

作为全省唯一

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

青山处处埋忠骨

依然能感受到革命先烈

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荣光和梦想

南磜镇甲华村村口红四军入粤首胜纪念公园。图/梅州日报

打开地图

有一处粤东水路交通要冲

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此交汇

你能想象

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吗?

·

平静的河水下暗藏汹涌

“汇三江流碧  扼埔邑咽喉”

1927年10月

三河坝战役在这里打响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将军如此评价


三河镇汇城村三江交汇口。(吴腾江 摄)

滔滔韩江

巍巍笔枝尾山

梅州的红色魅力何在?

历史中已有答案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图/梅州日报

头饮梅江水

背靠虎形山

叶帅故里,红色苏区

同怀别墅昭示着过往的风云



叶剑英纪念园(钟小丰  摄)

九龙嶂革命斗争根据地

将梅州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

九龙嶂革命斗争旧址群。图/梅州日报

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十大开国元帅中的八位元帅

都曾在梅州留下战斗的足迹

……

雕塑还原了周恩来在两海会馆召开兴宁农运骨干座谈会的场景。图/梅州日报

自辛亥革命以来

梅州走出了540多位将军

37位中国两院院士

340多位大学校长

此外

清末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

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

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艺术家林风眠

大慈善家田家炳等

一大批光耀中华

名扬海外的名人贤士

都是梅州人

张弼士博物馆。(林翔 摄)

他们在各个领域开拓

引领中国风气之先

数千年来

梅州人在这片土地上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才让今日的梅州更显深厚底蕴

如今

梅州全市生产总值

由2011年的695.75亿元

增至2021年1308.01亿元

广州大桥梅江两岸熠熠生辉。(吴腾江 摄)

梅汕高铁、双龙高铁

连接湾区


梅州高铁。(林翔 摄)

聚焦中部

首单货物顺利通关

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

梅州综合保税区。(吴腾江 摄)

望向西部

梅州投资最大的单体基建工程

梅蓄电站一季度总产值超6900万元

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图/梅州日报

放眼东部

大埔县西河镇人山人海

镇级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旅游的动力

西河镇漳北村6000株向日葵竞相绽放。图/梅州日报

广袤绿野层层碧波荡漾

红色沃土厚植奋进力量

依托西河镇漳北公学旧址打造的禾肚里稻田民宿。图/梅州日报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

居全省首位

丰顺县八乡山镇。图/梅州日报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2%

居全省第一

梅州城区。(连志城 摄)

设立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资金

优化提升市容市貌

并开展“一村一特色”宜居乡村建设

每年秋冬,梅西镇均田村的银杏进入观赏季,金色遍布景如画。图/梅州日报

这些变化的背后

诠释的是不做“谈将”做“干将”的

苏区干事创业精神

苏区风骨

薪火相传

如今这股热血已融入后辈血脉

激励着梅州人奋勇向前

支持着梅州走向明天

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新闻联播:《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进老区看新貌 | 老区湾区携手 接续奋进新时代》

新华社:《这样的地方多一点,国足就更有希望了》

南方日报:《对接珠三角、融入大湾区,粤东粤西粤北在共抓共享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南方观察|梅州足球,为什么行?》《梅州下功夫做好文化传承 助力苏区振兴发展》《梅州:老区展新貌 照亮振兴路 以奋进之力实干之行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梅州日报:《这,就是梅州》《梅州,你怎么这么好看》《中国内地第一块足球场,在梅州五华》《梅州,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梅州“入圈”!未来仅需1.5小时到达广州!这份规划发布》

编辑:张晓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