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录 | 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互联网“信息茧房”?

近日,各地不少受访者反映,孩子在看新闻客户端、刷社交媒体时,一些平台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专家指出,互联网算法支配的内容生产体系是产生让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茧房”的根源。

互联网新闻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向用户推送相关性强、同质度高的信息,目的是增强用户黏性,延长用户浏览、吸引用户进一步互动参与,通过占用用户的注意力以通过广告、商务等方式变现。这种做法最初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建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1994年的设想,因为在电视时代,用户、观众、读者已经面临知识爆炸、信息过载的难题。所以,尼葛洛庞帝希望通过技术,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嵌入式的过滤,解决过载问题。

尼葛洛庞帝的设想不能说是错的。尼葛洛庞帝设想提出的背景是电视时代,针对电视频道过多(美国当时的都市电视频道超过500个),所以进行必要的过滤,为用户服务,是必要的。

但我们现在面临的平台大量推送同质信息的现象,已经大大有悖于尼葛洛庞帝的设想场景。互联网新闻平台、社交网络平台会基于用户兴趣、用户其他信息所显现的用户身份等关键信息进行用户识别和“画像”。这些平台的共同特征是泛娱乐化,尽可能避免严肃主题和内容,这本身就大大缩小了用户所可能获得的有价值信息的方向。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用户来说,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的信息,难以避免肤浅甚至错漏百出。

互联网平台,无论是腾讯、阿里、头条,还是谷歌、苹果等,近年来在平台战略的指引下尽可能丰富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商业应用接口。这意味着,只有扩大流量,才能让每家平台下辖的内容服务、商业应用获益,平台经济才能有效运转。

所以,平台变得越来越不敢“冒犯”用户,不会在既有的用户识别、“画像”之外冒险向用户推荐兴趣之外甚至可能引发用户反感、抵触的信息内容,但这本身却可能构成信息内容传播的导向失衡、走偏。举例来说,某些用户是明星艺人A的粉丝,平台通过识别这项关键特征会陆续推荐A有关的最新动态、商业活动以及广告内容。即便A卷入极具争议的事件,在向A的粉丝用户进行推送相关信息时,平台算法会尽可能过滤掉引发粉丝用户反感的内容。近年来,少数明星艺人的粉丝特别是青少年低龄粉丝频频在公共舆论场引发激烈骂战,与有关平台的失衡性推送难脱干系。

有专家提出,监管部门需制定具体要求,使企业把公共价值观导向的责任落实落深,将正面价值取向作为关键标签纳入产品设计之中。事实上,在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网站、社交平台并不仅仅是渠道,更扮演着数字时代的媒体角色,有必要依照更高的编辑和监管要求进行运作。

帮助青少年走出互联网“信息茧房”,监管部门作用很关键。监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的行业组织,对主流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算法推送进行常态化的实时监管审核,并进行事后绩效评估,推动相关平台企业真正意义上做到履行法律、社会和技术伦理责任,把好关口。不仅如此,监管部门还要鼓励平台企业改进算法,在推送中不仅要依照“用户画像”进行相关性推送,也要开展延伸推荐,通过鼓励自媒体、机构用户创作高品质严肃题材内容,并加大推送比例等方式,让用户尤其是青少年能够获得更高质量、更多类别的推送信息,走出“信息茧房”。

撰文: 郑渝川

实习编辑:吴桂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