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用“三强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李晖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其中,平安是土壤,是基础。法治是阳光,是保障。治理是水源,是关键。三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城市的名片、品牌、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确保实体经济更好地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强化平安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一要树立政治思维。思维决定发展的高度。从经济、政治、社会的维度来看,加强平安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提高全社会的共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经费保障制度和奖惩制度,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二要树立服务思维。平安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说了算。要统筹抓好能力建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倾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三要树立目标思维。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平安园区”“平安企业”“平安市场”等平安创建活动,以行业平安促全市大平安。健全各级综治中心(工作站),建立完善信息收集管理、分析研判、信息分流调度、信息处置跟踪督办机制等。要重排查强化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创新性开展纠纷调解工作。既要有“本手”,还要有“妙手”,打造适合本地的“招牌菜”“独门菜”“特色菜”。四要树立问题思维。目前,“平安梅州”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梅州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同时,平安梅州建设面临新形势,面对新挑战。要强化打防意识,坚持“滚动排查、滚动整治”原则,不断深化社会治安乱点和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以调研完善发展思路,全面压实各地各部门工作责任。

强化法治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保障。一是做好法治宣传的“加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推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信仰、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注重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建立企业管理人员法治培训制度,推动企业更好实现自身良性健康发展。二是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采取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方式,明晰行政职责。统筹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设置法律咨询、服务窗口。加快“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最多上一网”改革进程,提升“不见面审批”办结率。三是做好服务优化的“乘法”。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对惠企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解读,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通过召开座谈会、送法进企业等形式,帮助企业问诊把脉、协调解决法律难题。找准保护企业产权、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优化升级网络、热线平台,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法律服务。四是做好风险防范的“除法”。推进市场行为监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秩序。要提高司法救济及时性,尽量减少和避免因诉讼活动,对企业合法权益、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向企业宣讲在合同履行、企业治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

强化市域社会治理,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一是要做好党建工程。对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架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积极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党组织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源头创稳能力和基层党组织统筹力。二是要做好系统工程。要树立大局观和协调意识,形成强大市域社会治理向心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治理组织体系,将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从“单打独斗”向“综合治理”转变。三是要做好德政工程。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治理的关键和落脚点是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新的动力。要加强心理疏导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打造全科网格,构建网格上报问题、部门解决问题的“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模式,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居、重大问题逐级上报,不断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 四是要做好智治工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打造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难点的特色场景建设,实现快速预警、统一指挥、闭环处置,实现对各类风险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及时预警、联动响应、高效处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作者单位:梅州市委政法委)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