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冯剑南:“左联”学者风范 归侨革命气概

冯剑南(1911—1961),泰国华裔作家,笔名苏南,祖籍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大铜盘村。早年加入“左联”,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民盟泰国支部任主委,创办报刊。

汕头解放初,冯剑南与儿子冯逸星合照。

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笔者回到家乡丰顺县汤坑看望父母,甚为难得的是,应数位友人之约,参观了笔者的舅父、知名归侨冯剑南先生的故居柳山庄,了解到许多冯剑南先生的生平事迹。

加入“左联” 投身抗日

民国初年,冯剑南从泰国回到老家丰顺汤坑求学,接受高小教育。当时汤坑初级中学层次的教育已经到顶,见过世面的冯家长辈理解高层次教育的重要性,安排其到州府接受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入读广州知用中学。

1933年,冯剑南考上上海暨南大学。就在这一时期,他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和“中国社会科学家同盟”(简称“社盟”)。也是在这段时间结识了潮汕老乡林美南(丰顺当时属于潮汕地区,部分居民以潮汕话作母语)。1934年,冯剑南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冯剑南与大部分留日学生一样义愤填膺,当即回国,参与组织抗战,挑起救民族于危亡的重任。

1937年8月,冯剑南在汕头市参加“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即“汕青救会”),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冬,由林美南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冯剑南介绍徐思舜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俩都曾在上海读书,都加入了“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于1930年正式成立的,1936年春,根据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左联”自动解散。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左联”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冯剑南先生适逢其时加入“左联”,其后根据他的生活经历创作诗歌,最终出版《红痣》诗集。他翻译大量俄文著作,其中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奥尼金》正式出版,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高等院校教材使用。无论是《红痣》还是《欧根·奥尼金》,冯剑南先生植根生活、爱憎有别、救国救民之心可圈可点。

发动乡亲 救亡图存

冯剑南1937年8月受“汕青救会”指派,回丰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到汤坑后,冯剑南被安排在汤坑民众图书馆住宿,认识了丘峰、刘展模、高丽生等一批教师。部分教师(如刘展模、高丽生)都在埔河文庙执教过。冯剑南又是徐家女婿,往来文庙,接触过很多有爱国热情的教师。冯剑南与同村的冯碧然(从广州读书回来)合作,秘密和知识青年联系,发动师生参加组织,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9月6日,汤坑进步青年在钟秀学校(即蓝田书院)召开会议,冯剑南主持会议,宣布成立“汤坑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为汤坑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会址设在汤坑民众图书馆。参加“青抗会”的有冯剑南、冯汉帮、徐思舜、丘峰、刘展模、高丽生等各界青年代表28人。会议推举冯剑南、徐思舜、丘峰、刘展模、徐院池、冯汉帮、冯碧然、陈汉忠、罗立为理事会理事(后增补徐柏南、卓玉峰),总理事徐思舜,会议一致通过“青救会”成立大会宣言和组织章程。大会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致抗日,保卫国家”。“青救会”是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下、公开合法的抗日救亡团体,区联小学的教师很多都参加青抗会,冯剑南是青抗会组织者、主要领导人,区联小学也被誉为当地“革命摇篮”。

冯剑南身为徐家女婿,发展了好几位亲戚加入“青救会”,如徐新庄谢云卿夫妇、徐院池黄碧蓉夫妇、胡冠英马粟梅夫妇、徐位广等。

抗战期间,冯剑南出于工作需要,曾一度执教于桂林大学,并利用其身份的便利,传播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思想。

结盟海外 回国定居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冯剑南受上级委派前往泰国,筹建中国民主同盟泰国支部,创办《民主新闻》《曼谷商报》等两份报刊。

1946年夏天,冯剑南前往泰国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泰国支部的筹组工作。当时参加民盟泰国支部筹组工作者有:黄声、冯剑南、吴仁安、卢静子、叶铭誉、冯毅然、刘豪奋、蚁美厚、金炎春等十余人。民盟泰国支部成立后,黄声任主任委员,冯剑南任副主任委员。民盟泰国支部成立后,主持出版两份刊物:一是《民主新闻》,社长兼督印人是冯剑南,总编辑是卢静子;另一刊物是民盟泰国支部的机关报《曼谷商报》,社长和督印人初时是许元雄,后为吴乐(吴仁安),主笔是冯剑南,总编辑是杨繁。他们借助报纸、刊物向旅居国外的华侨及关心国内事务的人士传递国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1949年汕头解放,鉴于冯剑南在不同时期革命进程中的表现,上级委派其任汕头军管会副主任。冯剑南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对汕头地区的稳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冯剑南从泰国曼谷乘红头船回国,来到祖辈漂洋出海的出发地——汕头小公园,与阔别多年的妻儿再聚首,时年14岁的儿子冯逸星前往汕头迎接父亲,父子相见并留下今生唯一合照。

广东全境解放后,冯剑南被安排到省文史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文化人、革命者的专长,整理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他在任上坚持救国救民的初心,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整风”时期,作为民盟人士的冯剑南,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佛山三水农场劳动,最终于1961年辞世。

后记

“整风”运动结束后,组织对冯剑南做出新的评价结论,被平反并摘帽。笔者的父亲作为冯剑南、徐牡玉夫妇的娘家小舅,为其撰写两副墓联。

其一:

东洋求学怀壮志,

翰墨醒世启后贤。

其二:

南粤一秀凌云之光,

千年师表百世楷模。

撰文:徐玲

编辑:李舒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