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秋圆|滨海客家:对构建“深圳学派”作出回答


  2023年5月25日梅州日报客家版  



专家研讨会现场

深圳著名客家围屋——鹤湖新居

————————————



□温秋圆

百年围屋,客韵悠扬。5月20日,为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在5·18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滨海客家》新书发布暨龙岗区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主题活动,在深圳市龙岗区鹤湖新居举办。本次活动由龙岗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指导,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台港澳事务局、区侨务局、深圳出版社联合主办,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区侨务部门等机构协同承办。

演绎滨海客家艰苦卓绝、命运不屈的奋斗史

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又叫新安县,历经沿革变易,直至明万历元年(1573),取名“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设立新安县,迄今有450年整。历史上,新安县行政区域包含今深圳大部分区域及香港全境,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广府、客家、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与广府占人口的90%以上。清初因“迁海复界”事件发生后,大量闽粤赣尤其是广东梅州、惠州等地客家人向新安、归善(今龙岗)等沿海地区迁徙,形成“滨海客家”族群,距今有300多年。

最近,由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领衔,杨宏海与杨耀林、安国强、吕莉四位学者联袂创作的《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清代“迁海复界”事件切入,介绍了自康熙八年(1669)深圳地区正式复界开始,滨海客家人300多年的开辟史和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史,梳理出“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等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出众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新安建县之后,尤其是因“复界招垦”形成“滨海客家”以来深圳客家地区弥足珍贵的人文历史。

深圳一度被误认为是“缺少故事”、没有多少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而《滨海客家》的出版,正是通过深挖地域文化“深井”,以翔实的史料和考证为基础,将一系列生动感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诉诸世人,演绎了一部滨海客家艰苦卓绝、命运不屈的奋斗史。

活动现场,龙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游宇在致辞中表示:“该书的出版是文化龙岗的历史寻根与时代回望,更是串联深港两地同根同源、山水相通、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希望深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通过参与纪念活动,秉承开拓、进取、包容的滨海客家精神,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深圳出版社常务副社长胡钟坚在致辞中指出,《滨海客家》一书是发掘深圳历史的一部力作,杨宏海等专著作者以扎实的科研态度和文化自觉,书写近代以来深圳的奋斗史与创业史,彰显了深圳龙岗滨海客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可贵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深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此次活动还举行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落户鹤湖新居的授牌仪式。该工作室是2009年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批准成立的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之一,当天由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玉华授予工作室领衔人、“鹤湖智库”专家杨宏海。杨宏海教授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率先提出“滨海客家”概念,深圳客家六大历史事件也是他发现与研究的成果。他认为,滨海客家既保留山地客家耕读传统、爱国爱乡和勤劳坚韧的精神,又吸纳了海洋文化中四海为家、开拓进取的特质,形成了“开拓、进取、包容、重商”的滨海客家文化,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

新书发布会后,举行滨海客家300年图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折射出新安建县以来深圳客家人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独特贡献。

打开从“滨海客家”切入客家文化研究的窗口

滨海客家,客在滨海。《滨海客家》为深圳历史文化找到“根”与“魂”,唤醒深港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当天同时举办了“滨海客家·文脉新安”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传承 创新 发展”主题,对《滨海客家》一书的艺术特色及文本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要研究这个地方的人。而研究这个地方的人,最后是要研究这个地方人的精神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这恰恰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龙岗区“鹤湖智库”专家、深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博士尹昌龙认为,滨海客家人,越过五大洲,跨过三百年,创造了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坚韧顽强的文化精神,这是滨海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让人们知道从哪里来,未来到哪去。《滨海客家》这本书,深入诠释了客家文化的精神,打开了透过客家文化观察深圳文化、从滨海客家切入客家文化研究的窗口。

“从学理的角度来说,客家文化研究已有很长一段历史,取得了较大成就且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然而,客家文化研究还没有真正走进主流学术界的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客家研究还没有从理论和方法层面,为主流学术界提供更多的具有范式意义的学术概念。”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周建新谈到,杨宏海敏锐地找到了一个新的客家文化的观察角度,提出了“滨海客家”这样一个新的学术话语,为客家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博士于爱成说,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作者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本土意识;结构精巧,内容广博而丰富,其中对客家学的新思考、对滨海客家迁徙路线的勾勒和对客侨文化的阐述这三部分内容相当新颖。该书建构起独特的滨海客家学科体系,是研究深圳滨海客家学的重要学术成果。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裴智谈到,要谈论深圳文化,滨海客家文化是一种最重要的历时性的文化形态,它由山地客家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而成,与作为共时性的深圳观念文化、都市文化、青春文化、生态文化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当代深圳特区文化。“这本书以深圳的滨海客家文化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大量深圳土著客家人历史生存的文献资料,完整地建构起滨海客家学的理论体系与结构框架,全面剖析了滨海客家文化的美学特征,是深圳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看客家人地处山地的封闭性,忽略了客家人同样具有面向大海的开拓性。海外客家人有‘哪个客人唔晓(不善)水’的格言。今天我才重新认识了滨海客家人的特殊性,和所说的独特的客家精神,以及客家、海外华侨的联结现象。”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陈仲暄说,深圳客家不仅融合了邻近省份的客家文化,建筑物上也融合了潮汕地区的特色,这也是在海外的客家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回应了深圳客家作为走向全球客家的桥头堡的精神。他认为,客家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客家文化具有可塑性与延展性;深圳客家是客家的在地性到在地的客家性的精神;深圳客家是海陆、联结的象征,也是未来新客家或世界客家研究的典范。

——————

百年围屋,客韵悠扬

12家单位赠书仪式————————

以独特声音为文化深圳建设赋能

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勤劳质朴的客家人拥有世代相传的创新精神、重教精神、工匠精神和相帮情怀,这是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客家精神是深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龙岗区“鹤湖智库”专家、深圳市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张岩说,《滨海客家》一书,对客家文化进行非常深入的总结提炼,为客家文化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成为深圳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黄琛谈到,海洋见证了深圳的成长,海洋文化与深圳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亲缘。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在海洋文化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滨海客家》这本书,描绘了颇具海洋文化色彩的滨海客家文化。他表示,作为深圳博物馆,每年应该至少举办一场深圳本地话题的展览,要挖掘和展现深圳本土历史人文,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深圳历史。这本书的问世,为博物馆下一步策划深圳主题展览提供了学术范本。

“倾听滨海客家故事,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我们都是滨海客家人。”深圳广播电视台《深圳非遗》节目组总策划、主持人、博士许雨燕说,这本书涵盖了滨海客家的人文特点、滨海客家人的精神特质,及其在时空流转中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将对推动深圳客家和全球客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滨海客家”内涵的阐释,不仅可以通过文本的记载,还可以通过全媒体的视角,或者创作一些易于传播的故事蓝本进行传播。

深圳出版社教育分社副社长张晶莹说,《滨海客家》这本书从策划、创作到出版,过程困难重重,对滨海客家文化可谓作了全方位的挖掘与推广。深圳出版社下一步将成立滨海客家宣讲团,持续传播和推广滨海客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滨海客家文化内涵,为繁荣深圳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促进中心文物保护部与文博展览部部长王颖提到,深圳的独有标识就是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在龙岗,有许多像鹤湖新居这样大规模的客家围屋,如何借助社会力量,深挖客家文化更多的内容,推动客家文化走出去,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滨海客家》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赋予了深圳尤其是龙岗客家文化更多内涵。

文化深圳的建设,既要有现代文化,同时要有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根和魂。“深圳的传统文化弥足珍贵,作为未来文化深圳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更多地挖掘和提升以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为主的深圳传统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为‘深圳学派’构建作出回答,为‘人文湾区’建设作出努力。”龙岗区“鹤湖智库”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表示。

________________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