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知多少】广东汉剧的舞台设计

编者按

广东汉剧是我国南方地区优秀传统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三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汉剧人接力,不断吸纳优秀文化元素,创排了众多优秀剧目,推动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为落实中共梅州市委办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实施“361工程”,更好展现广东汉剧魅力,推动广东汉剧“古韵新生”,《梅州日报》文娱栏目开设“广东汉剧知多少”专栏,系列讲解广东汉剧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代表剧目等的相关知识,敬请垂注。

■ 林仪  徐青  黎本洪

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设计是提升和美化舞台的重要手段。根据剧情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心理环境,舞台设计起到烘托气氛的关键作用。

建国以前,广东汉剧传统的舞台布局和陈设,是比较简单固定的格式。一般是:舞台正中部分悬挂一幅绣有巨大的“寿”或“福”字,并绣上“松鹤延年”画图的帷幔,左右分别垂挂一帘幕,左上首有“出将”,右上首有“入相”的字样,有的还绣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对联,并以这套屏幕,将舞台划分为前、后台。屏幕前为文武乐演奏区(旧称“场面”)。再前置放一桌两椅,椅前铺一草席,为表演中心区。台口上方悬有标明“外江班XXX”的横匾,台前两侧,置放两口大锅,点燃松明(或台口左、中、右上方各挂上一盏汽灯)作为演出照明之用。枱椅是交代戏剧特定环境的多功能的道具,不单在厅堂、书房、公堂上作为案桌;将两椅挪动,椅背靠台,则为亭台、楼廊、桥梁、山岳、云端等的象征。其唯一作为布景出现的,是以二副软布绘上黑地白线砖块,当作可以张合的“城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广东汉剧舞台布局和陈设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型的歌舞演出便开始了舞台美术的改革。如梅州文工团和兴梅军分区宣传队先后演出了大型歌舞剧《白毛女》《幸福山》《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其灯光、布景的设置,给旧的戏曲舞台陈设带来了很大的刺激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兴梅文联试验汉剧团和民声汉剧团学习采用多种幕(画幕、侧幕、横幕、二道幕、天幕等)镜框式的舞台装置,使舞台表演空间与后台分割,把剧场观众的视线、情绪集中于舞台表演区。同时,根据剧本规定的时间,环境、气氛、情调而分场设计布景、灯光,并安排套景、抢景等,大大地丰富了舞台的造型艺术。另方面,为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唱念,还设幻灯字幕,收到了过去戏曲舞台演出所未能收到的艺术效果。经过不断的探索,舞台美术的设计和制作根据剧本的需要和导演的要求,采用了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及有平面有立体、平面立体结合的布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投影灯布景,使舞台空间的造型艺术日臻完美。灯光也由过去的松明,汽灯,过渡发展到电光照明,并大量运用声光效果(如日、月、风、雨、雷、电、云、雾、烟、火、江、海等),使其更好地为剧情服务。如广东汉剧院,随着时代发展,汉剧舞台从传统的出将入相、一桌两椅、松明灯火照明,发展到舞台软景、硬织、平台高台、移动平台、旋转平台。伴随着科技进步,使用遥控追灯、激光投射,使用电脑字幕、舞台集控数字操作台、舞台数字调音台,安装舞台机械工程设备,用电脑控制系统管理,操作舞台布景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中国戏剧舞台艺术日新月异,舞台设计在传承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年来,一些大投入大制作的怪现象充斥市场,有些甚至违反传统虚拟手法,把一些建筑实体按样照搬,造成巨大浪费。笔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广东汉剧舞台设计一向遵循艺术规律,与时俱进。《齐王求将》《秦香莲》《花灯案》《白门柳》《金莲》《李坚真》《王昭君》等一大批艺术精品的舞台艺术设计别出心裁,效果精湛。数十年来,除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设计制作之外,剧院还涌现出李丰雄、罗标、叶波等一批优秀舞台设计人才。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