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添|梅州客家元宵节旧习俗


舞龙表演让梅城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更添节庆气氛。(连志城摄)

兴宁元宵节舞龙(梁霭婷  摄)

闹元宵  (梁霭婷  摄)

闹元宵  (梁霭婷  摄)————————

□廖志添

元宵节,古代又称为元夕、元夜和上元节,梅州地区俗称“正月半”或“月半”。在梅州地区,元宵节活动并不单单指正月十五那天,因为活动较多,一般都要延续好几天,如兴宁是从正月初九到十八日,而平远则是正月十三至十五。一般而言,元宵节那天最为隆重,有些地方过“正月半”比过年还热闹,故有“月半大过年”的说法。下面对梅州地区旧时元宵节期间的一些活动作简单介绍——

观灯游艺

旧时元宵节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观灯游艺。其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元宵之夜,人们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插烛举火的活动,俗称“照田桑”“逐地鼠”,祈求全年少灾、桑田丰收。后来才演变成了“观灯”这个习俗。在梅州地区的方志中“观灯”又名“赏灯”,在崇祯《兴宁县志》中已出现,其中写道:“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庙结彩张花灯,张宴设乐,放花烧爆,自昏达旦,各街张灯如明星,或三四家或五六家设盛筵祀神,因其馂之,自昏达旦,歌管不绝,谓之赏灯。”元宵节观灯,往往也是少女幽会佳偶、结识意中人的好时机,清代梅城诗人张芝田在《梅州竹枝词》中写道:“月夕观灯约小姑,深藏巷口觑人无。背人悄立人还视,斜倚香肩倩女奴。”

梅州旧时最大的花灯或许是兴宁城隍庙定制的酒瓮花灯,据清代陈航清在《齐昌竹枝词》中所写,“元宵先看城隍庙,酒瓮灯描汉魏图。注:元宵城隍庙有酒瓮灯,大十余围,遍画三国人物。”清代胡曦在《兴宁竹枝杂咏》记载的酒瓮灯直径达两丈、围六丈,可谓是当年的兴宁花灯之最了,其中写道:“月斜游倦归来说,四十围强酒瓮灯。注:元夕,邑城隍庙定制一灯,径两丈、围六丈,曰酒瓮。”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于灯,供人猜测,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的活动在梅州地区很常见,在崇祯《兴宁县志》中已有记载:“上元……或拈一物作迷,言隐,俟游人射覆焉。”清代梅城诗人张芝田在《梅州竹枝词》中也介绍了梅城当年猜灯谜的习俗:“清游夜集步心宫,诗谜争猜寓物工。射覆中时人喝彩,金花拜赐纸笺红。注:河背步心宫(今注:或即莆心汉帝宫)上元夜,设有诗谜,猜中者赏以纸笔。”这种“赏以纸笔”的奖励方式,或许也从侧面展现出旧时梅城文风之盛。

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活动旧时在梅城及兴宁都非常流行,一般在一天的最后时刻才燃放。梅城下市有张、黄两大姓,旧时到了正月半,在其总祠会烧烟架,放火箭、花梨、烺子,又陈设各样的古玩、古瓷和名人的字画对联给别人看。“烧烟架”即在架子上放烟花,一名攒花,据清代梅城诗人张芝田在《梅州竹枝词》中写道:“天真不夜说张家,玉友金昆乐事赊。弦管四筵灯万盏,酒阑团坐看攒花。注:张家围元夕做灯会,昆季聚饮一堂,酒罢放烟架,烟架一名攒花。”又云梅城旧时元宵放的烟花非常绚烂,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写道:“烟火元宵五色腾,茂生工技擅多能。冲天大箭轰天炮,散出琉璃万盏灯。注:梅县元宵有五色烺箭、伞箭、轰天炮,散入空中,光烈如电灯,满天飘荡,极壮观,斯制为黎茂生店所售最佳。”

兴宁地区旧时放烟花也颇为可观,不但精巧,而且规模大,其中的代表便是会吐火莲花的玲珑宝塔。据罗震恒《兴宁竹枝词》记载,“龙冈踏月笑声哗,烟火春宵赛九华。四万八千金宝塔,玲珑齐吐火莲花。注:邑烟火以玲珑宝塔为最巧。龙冈,邑东十五里,祀石古神最灵。上元十六夜,烟火以数千计。”清代兴宁还有人用火箭千枝编成捆进行燃放,称为“满天星”,如清代陈昌谟在《齐昌竹枝词》中写道:“火箭千枝直射云,满天星斗落纷纷。晴云楼下人如蚁,烟火烧完夜未分。注:邑元宵烟火,有全用火箭编成谓之满天星者,烧至此即完矣。”

元宵赏灯

“赏灯”又名“上灯”,本是指在元宵节欣赏花灯,但是由于在客家方言中“丁”与“灯”谐音,加之明清时期梅州人对于家族人丁的传承非常重视,不知从何时起,梅州地区的“赏灯”又有了添丁之意。据民国《梅县要览》记载,“客俗元宵有赏灯之习,添新丁者,祖堂上添挂新灯一对,祭祀祖宗以后,主家要散新丁饼,讲究的请亲属吃新丁酒,大张筵宴。”

放孔明灯

旧时兴宁和梅城等地元宵节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据清代胡曦在《兴宁竹枝杂咏》中写道:“瞥惊月暗黑云层,红破天心一点凝。惹得儿童齐拍手,风高夜放孔明灯。注:孔明灯制高数尺,裁薄筠糊纸,上锐下圆,中以铁丝系纸条,浸油燃火,乘风腾空上数十丈,经火熄乃堕。”据民国《梅县要览》记载,“元宵……男女老幼齐集门坪上,看放‘孔明灯’。”人们放孔明灯,也有卜一年吉凶的寓意,放得高就认为一年光景会顺适;若放不高,或者被火烧开,就认为会不吉利。

走百病

古代五华地区还有“走百病”的习俗,道光《长乐县志》卷四载:“十六夜,男女游观,曰走百病”。“走百病”是指在元宵节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直到夜半始归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目的除了祛病除灾,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

旧时梅州地区元宵节的习俗很多,除上述活动以外,还有“舞龙及打船灯”“迎紫姑”“偷青与偷瓜”“迎神”“祭祖”“扮古事”“跳马灯”等等,可谓是精彩纷呈,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古代梅州人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上述的习俗有些还在继续,成为受到保护的非遗项目;有些则已经消逝,淹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

 ▲2023年2月2日梅州日报客家版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