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桂贤|【俗语正解(三)】手长衫袖短

柠萌  摄□丘桂贤

手长衫袖短,原意是袖子太短,不能遮盖住胳膊,故手知寒而缩,比喻心有余力不足,确实无法相助或报答,自觉惭愧。此亦是礼节上常用的自谦话,表示出礼不多或回礼较轻,望他人见谅。

该俗语与春秋时期灵辄报恩,助赵盾脱险的故事有关,亦即是出自“一饭之报”之典故。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一日,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奄奄一息,就上前去询问。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送给他食物,可他只吃了一半,留下了另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答曰:“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那个曾经的饿汉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晋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人们都赞扬赵宣子施一饭之恩,灵辄知恩图报。汉乐府诗云: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翻翻。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报赵宣。

此诗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善哉行》,一说这首乐府诗是选自曹植所作的《善哉行·来日大难》。

其中“自惜袖短,内手知寒。惭无灵辄,以报赵宣”所叙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句是答谢句,意思是说,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很惭愧,无法像灵辄一样来报答。

此便是“手长衫袖短”一语之来历。该俗语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地方志及一些文献都有收录,如清·《光绪嘉应州志》(卷七):“受惠不能报曰 ‘手长衫袖短’。”又如杨沅《梅谚汇笺》:“手长衫袖短——俗对于馈送亲友,以力薄故礼薄,自作道歉语。谓欲多出手,而袖掩不过也!”

换句话说,“手长衫袖短”是指自己捉襟见肘,有心无力,确实无法相助或报答,甚为惭愧。后来,该用语也成为礼节用语,表示自己出礼不多或回礼较轻,望他人见谅。

“手长衫袖短”也常作“手长衣袖短”。“衫袖”“衣袖”都是同一个意思,这两种写法并无差别。

此外,我国有些地区有“手长衣袖短,不敢下东吴”的说法。这一用语说的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大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中孙权招亲的事。孙权假意对刘备许亲,刘备自知实力不够,因而不敢赴孙权的许亲宴。这一用语就是评说刘备当时是否赴宴的矛盾心理。当然,后来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刘备完成了成亲的美事。显然,这里的“手长衣袖短”只是表达自己的实力不足,并无表达助人、报答人的含义。

可见,客家地区“手长衫袖短”一语应是来自赵宣子施一饭之恩、灵辄知恩图报的故事。在客家地区,“手长衫袖短”已成为礼节用语,曾广泛流传。如今,该俗语只在老一辈人之间使用,年轻人几乎都不知晓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该俗语也存在多种解释,比如“高攀不上”“穷困潦倒”等。或许该俗语在其他地区有此含义,但在客家方言里,这并非“手长衫袖短”的真正含义。

“手长衫袖短”有其久远的历史来源,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应归为汉语成语,它曾在客家地区流行,也希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例句:

1.甲:“收你的这么厚的礼,我手长衫袖短,只回一滴小礼,你莫怪哦。”

乙:“你客气啦 !”

2.村民们捐款建造小学,叶伯姆捐出300多元,并说道 :“我手长衫袖短,出不上力,就出这一点点钱吧。”

▲2023年1月12日《梅州日报》客家版

————————————————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