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语】后背

□老米鸽

菱歌  摄

客家人说话有个特点,喜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正话反说”的例子,比如小孩明明长得很可爱,偏偏要说他是“丑哥瘌(cǔ gō lǎt)”。“反话正说”的例子,比如做生意明明亏大发了,也要说自己“赚”到了,“赚做(còn zò)”。

有一个方位词,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典型,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面”。在客家人的口语中,“前面”要说“前背”,“里面”要说“裡背(dī bòi)”。这是何故?

我们知道,“背”字是从“北”字派生出来的。它的本意,就是“北”。见《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即忘忧草,也就是北方话的“黄花菜”,客家话的“针菜(zīm còi)”。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哪儿弄黄花菜去啊?说是在堂屋的北面。”又,《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背北之心”中的“北”,后世多写作“背”。可见,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是相通的。

古代君王面南而坐,臣子朝见时是面朝向北的。客家地区过去一直比较穷苦,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做官。科举的最高阶段就是“殿试”——顾名思义,“殿试”就是在宫殿里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当皇帝以主考官的身份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距离飞黄腾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此外,“北”在古代文化的语境下,还是帝都的代名词。如杜甫诗“犹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中的“北辰”就是帝都的意思。

因而,对于身处南方偏隅的客家读书郎来说,以“面”为“北”,其实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激励。当然,说“北”太拗口了,就取其派生词恰好也是“面”的反义词“背”来代替“面”字。老百姓受读书人的影响,久而久之,也都纷纷把表示方位的“面”改称为“背”。

非常有意思的是,“前背”的反义词客家话较少说“后背”,而多说“背后”,而且“后”的声调要变成阴平。当然,说“背尾”也行。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