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永泰关:永泰常泰 兴宁长宁



●赖碧玉

“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在兴城的西郊屹立着一座关口——永泰关。永泰关是一座三层砖瓦斜顶建筑,第一层中间有一个宽约3.4米、高约2.8米的通道口,上面有一块写着“永泰关”的石刻匾;第二层有两个对称状的木制小窗、两个正方形小口分列左右两侧;第三层中间有一个内为八边形、外为正方形的小口,在小口外面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七翟耿长庚,福星载路”,下联为“五云昭大甲,多士登瀛”,横批为“文阁”。七星相映,长庚启明,星辉将福泽人间,星光将照亮通关人的前行之路;五彩祥云昭示学子求学之路顺遂,修身立德臻于至善;“文阁”二字立于关顶,预示着此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而永泰关的外形似金龟,相传金龟镇城,辟邪化煞,护一方安宁。

兴建于清朝的永泰关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年来,它于凡尘中守护着一方百姓,见证了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百年来,它于静默处点燃了革命思想的星星之火。

开放之关

“七翟耿长庚,福星载路”。作为兴宁西线进入兴宁城内的关口,贩夫走卒进关口谋生计,赶考仕子出关口考功名,文人骚客立关口吟诗句……形形色色的人或进关或出关,在进出之间,带动了商业贸易往来,带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至于有“无兴不成圩”的说法。清末《兴宁乡土志》载:“事农者十万余人,手工业者五万余人,经商贩运者四万余人,兴城初步成为粤东一大商品集散地。”不拒众流,方成江海,永泰关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各地的人员,以美好的祝福祝愿每一位来到兴宁的人都能“福星载路”。

向学之关

“五云昭大甲,多士登瀛”。仕子登科、学子成才,离不开个人的勤恳努力,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更离不开良好学风的熏陶。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向学之风于无形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永泰关所在的西郊村出了“刁氏三兄弟”:刁振谦先生是中国西医皮肤学的创始人之一,刁作谦先生是外交家、教育家,刁敏谦先生是法学博士,曾任清华学校教授、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等。“刁氏三兄弟”通过读书学习,增长了自身的学识和才干,更成就了一番事业和抱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学风传承的影子,更可以窥见学风熏陶的力量。而永泰关上的对联的横批就是“文阁”二字,这二字以石刻的形式留在墙上,更以精神的形式启迪着后辈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培养自己的好学向上之心。

革命之关

1925年3月,黄埔军校东征军右翼联军为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部进驻永泰关一带,在永泰关至南济桥一线发起激烈的战斗,大败永泰守敌,取得了“兴宁大捷”。可以说,永泰关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先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见证了波澜壮阔、辉煌伟大的革命进程。革命种子,在关内关外传播,仁人志士在关内外奔走。兴宁革命志士深受革命思想感染,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有探求救国救民真理、投身民主革命的何天炯;有“吾既已以身许国,义无他顾”的张学龄;有投身农民运动、被捕后坚贞不屈的赖颂祺、卢惊涛;有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蓝胜青;有“革命就要不怕死,要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要革命到底”的刘光夏……

处世之关

人生紧要处,总以为自己是在闯关口,事后回想起来,那也仅仅是一扇门。永泰关的屹立,仿佛在告诉后人,当觉得自己在闯关口的时候,怀有一颗平常心,增一点淡定从容,把闯关口当成进门口,进入新的世界;当觉得自己是在进门口的时候,保持谨慎之心,多几分审慎小心,把进门口当成闯关口,接受新的考验。关口与门口的切换是个人处世心态的调适,也是个人处世哲学的展现。

永泰关的一砖一瓦反映了过去的时代风貌,影响着人们的当下和未来。时移世易,斗转星移,在快速变迁的当下,永泰关始终矗立在兴宁西郊,让内涵深厚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烙印在人们心中;也让传统和现代在古关交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美美与共”;还让富有智慧的处世哲学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更让开放气息、向学之风、革命精神在客家大地传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对于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借助文化传播的“翅膀”,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文史版”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稿:廖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