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丰顺人民礼堂

□黄和祥

柠萌  摄

读初中时的同学位平今年春节后从泰国回乡探亲,特意来集瑞博物馆与我见面。他是一位归国侨生,小时候被其父母送回家乡读“唐书”,1968年申请重回泰国。老朋友久别重逢格外开心,有聊不完的话题,他说回来看到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聊天中他问我:在他记忆中这附近有座人民礼堂,但刚才一路走来却没有看见?我告诉他人民礼堂早在三十年前已拆除了,政府落实华侨政策把地方归还旅泰华侨詹氏,其亲属在原址上建造了“泰顺楼”,那里就是以前的人民礼堂。

说起丰顺人民礼堂,昔日情景油然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在汤坑中学读初中,学校的教学抓得很紧很严,设早读和晚修课。有段时间,与我同桌的位平没有来晚修,我问他去干什么了?他坦言说偷偷去看电影《刘三姐》了,嬉笑着说刘三姐真漂亮,越看越想看,他连续看了十三场!我笑他被刘三姐迷得魂不守舍无心读书了。

说起看电影,时过境迁,却忘不了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包场看《渡江侦察记》电影,票价五分钱,班里提前一个星期登记收款,我向父母亲讨了几天没有要到钱,心里很是委屈。那天下午上完第一节课后,我背上书包偷偷溜回家去,全级的同学兴高采烈排着队浩浩荡荡到人民礼堂,路过我家“利成居”。看见长长的队伍来了,我羞于被同学看见,迅速跑到村子禾坪围墙外的菜园里躲了起来,很伤心地哭了一阵子。心里暗暗发誓要勤奋读书,学本领,长大后能赚到钱。艰辛贫困的生活激励着我日后努力拼搏。

人民礼堂消逝多年了,现是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但凡上了年纪的人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丰顺人民礼堂坐落在汤坑镇南路,1952年动工兴建,聘请潮汕师傅搭建成竹棚大礼堂,面积与足球场一般大,可容纳1800个座位,分为前座、中座、后座和左右侧座,礼堂的门面是砼木结构,高约15米,宽约12米,两侧各有两间低矮平房作售票处,外有老式横巷二排作员工宿舍与工作场地,门口有七八级台阶,观众进场需一级级而上,经过停步间,设有一大二小出入口,入场时由右边两小门验票进场,散场时打开中间大门疏散人群。礼堂的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禾坪,可停放很多自行车。禾坪外有一堵高约1.5米的围墙,左右各留出入口。围墙外是一条大马路,路旁生长着高大的桉树。人民礼堂于1953年6月开始营业。

礼堂门面上方墙壁上几个漆黑大字“人民礼堂”显眼夺目,别具一格。

为何称“人民礼堂”?很多人不解,我心中也纳闷着。查阅有关资料: 人民礼堂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建筑,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礼堂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殿堂,是举行盛大典礼、集会、观看电影、演出活动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全国各地都建设了人民礼堂。

我的老家就在人民礼堂对面,仅隔一条汤沟和几丘稻田。我们每晚到“老汤”(即老温泉浴池)洗澡都要从人民礼堂经过,那年代市民还用不上电灯,晚上全城一片漆黑,唯有人民礼堂灯火辉煌,它安装了一台火力发电机,放映电影前发电机便轰隆隆发电了。

1965年我曾在人民礼堂做过临时美工,每天的工资是1元人民币,那年代凡电影新片都要绘制一幅宽5米高3米的大幅宣传画挂在礼堂门面壁上作广告宣传。记忆中的影片有《鸡毛信》《地道战》《上甘岭》《烈火中永生》《智取华山》《野火春风斗古城》《卖花姑娘》《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等。

常来演出的剧团有广东汉剧团,演出剧名有《齐王求将》《佘赛花》《盘夫》等,主要名演员曾谋、黄桂珠、梁素珍等。潮剧有正顺潮剧团、汕头潮剧团,演出剧名有《十五贯》《白蛇传》《苏六娘》等,主要名演员方展荣、姚璇秋等。

丰顺人民礼堂在“文革”期间停业过一段时间,后来八大样板戏出台后又热闹起来。

丰顺人民礼堂不仅是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亦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夕阳西下,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热恋中的男女,吃完晚饭后抓紧时间洗完澡,换上清洁的衣裳,相约着来到村口路上,用自行车载着心爱的对象,飞驰到人民礼堂看电影去。

丰顺人民礼堂在1970年9月受11号台风猛烈袭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得不拆除了竹棚,改成了露天电影场,后于1989年春停映。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