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英雄】谢玉燕丨有国才有家!没有三头六臂 一人亦可分饰多角

编者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庚子之春,恶疫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纷纷请战,争赴一线。我市自1月28日至2月16日,先后派出三批共51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他们冲锋陷阵,日夜奋战,胜利完成任务,一个不少,平安归来。经过休整,至20日上午,他们全部返工,继续守护梅州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梅州日报社联合市卫健局、学习强国梅州编辑部推出“梅州援鄂战疫英雄赞歌”梅州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遴选20名援鄂医疗队员,分享各自的援鄂独特经历和感悟。敬请读者垂注!

人物简介

谢玉燕,梅州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神经内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4年,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以及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工作。为表彰其在援鄂期间的出色表现,今年4月下旬,谢玉燕和医疗队其他队员一同,被梅州市文明办授予“梅州好人集体”的荣誉称号。

1月26日晚,谢玉燕报名参加梅州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并于1月28日“出征”驰援武汉。1月31日,她跟随广东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一起,进驻汉口医院呼吸七科,开始艰苦卓绝的战“疫”。4月下旬,谢玉燕和医疗队其他队员一同,被市文明办授予“梅州好人集体”的荣誉称号。

守护中国土地 医护必须冲锋在前

2020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因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6日,对谢玉燕来说,还是悲伤的,因为她亲爱的爷爷去世了。

但是,在医院发出征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通知时,谢玉燕仍第一时间报了名。“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武汉的点点滴滴,要守护好中国土地,就一定要到那里去。身为医护人员,我们必须扛起肩上的担子,冲锋在前、救治生命。”谢玉燕告诉记者,“有国才有家,爷爷是名老党员,他肯定会同意的。父母和其他亲戚也都非常支持,他们没法上前,我就是大家的代表。”

谢玉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抗“疫”故事(吴腾江 摄)

支援名单确定后,谢玉燕请假回到老家,见了爷爷最后一面,并叮嘱8岁的女儿“妈妈要去医院加班,你在家乖乖的”。“女儿后来知道我去武汉了,每次视频都想哭,但又不敢哭,因为家人告诉她,如果妈妈不去,武汉的小朋友们就要失去父母了。”谢玉燕为女儿的懂事而骄傲,笑道:“她还说自己一定乖乖在家,不出门玩,不给大人添麻烦。”

1月28日晚,谢玉燕与广东二队其他队员一起飞抵武汉,她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幕:“下飞机前,队长让我们抱一抱身边的‘战友’,因为窗外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了。踏出机场,街上空无一人,除了高楼大厦,丝毫没有城市的影子,荒凉得让人心疼。”

没有三头六臂 却也一人分饰多角

面对千疮百孔的武汉,谢玉燕作为粤东医院医疗队临床护理组组长,无时无刻不想自己拥有三头六臂,才能够为患者多做一些事情。

“发放早餐、进行鼻饲、静脉输液、测量血压……”谢玉燕的个人总结上,清楚记录着护理流程和排班情况。“针对患者多、病情重、无护工及家属陪护的特点,我们18家不同医院的护理组长理清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模式、转变护理理念,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每位护士分管8至10位重症患者,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加精细。”谢玉燕解释道。

谢玉燕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查房。(吴腾江 摄)

然而,还有很多工作没有纳入流程当中,例如端茶倒水、换纸尿裤,都是患者一说就马上要做的。在谢玉燕看来,最考验护士的是换纸尿裤,并非因为脏、累或难为情。她告诉记者:“中药疗法会使患者频繁腹泻,最高峰时80位患者,40多位都在拉肚子,我们上班8个小时,6个小时都在换纸尿裤。帮了这一个,另一个又在等着,护士常常内疚自己换得不够迅速,患者着急的同时,自己也很不好受。”

谢玉燕没有三头六臂,但也一人分饰多角,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带领粤东医院护士提升能力和水平,从身体上、心理上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充分展现出新一代梅州护理人有温度有情怀的集体风貌。

不堪生命流逝 更要全力守护患者

“支援期间最难的是什么?”记者问道。“患者没有抢救过来。”谢玉燕不假思索答道。

“有位志愿者,才31岁,感染新冠肺炎之前曾护送流浪汉回广东。住院期间,他经常提及在广东的经历,‘我上个星期才去你们那边’‘我与广东之间缘分深厚啊’……每天都这么热情主动聊天。忽然有一天,他呼吸急促、病情恶化,我们一边抢救,一边拿着手机让他跟妻子、孩子视频。手机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大家不停地呼唤着,让他一定要坚持下去。”说着,谢玉燕眼睛湿润,“‘护士,握一下手’,我至今还记得他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握着他的手,看着他眼神慢慢涣散,手慢慢失去力气,却无能为力。”

“那天回酒店的路上,大家一声不吭。但是,藏在寂静之下的是‘不破新冠誓不还’的坚定信念。”谢玉燕说,队员们都暗暗立下志愿——到了武汉,就一定要守护好这块土地,让患者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出院。

所以,谢玉燕觉得,身穿防护服的劳累、身处疫区中的危险都不值一提,身为医护人员,她穿上“战袍”,走进“战场”,只想帮助患者做些事情,哪怕是端茶倒水、换纸尿裤。“微信里传来第一位患者出院的消息时,大家一片欢呼,我们终于看到他们好起来了。”说这句话时,谢玉燕的笑容灿烂、眼里有光。

记者手记

31岁的男性患者,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还是一位志愿者,曾经帮助了许多人,但病毒无情,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即使谢玉燕和其他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抢救,也无力回天。悲伤的情绪一度在采访中蔓延,为这个年轻的生命,为其他美好的生命。

“这让我们更想守护患者、守护生命。”谢玉燕坚定的话语打破了寂静,更如黑暗中的光亮,给予人们希望。我想,千疮百孔的武汉、千疮百孔的身心,等待的正是无数如谢玉燕一般的医护人员:内疚,因为患者等着急了;悲伤,因为自己没能挽救患者生命;开心,因为看到患者顺利出院……一悲一喜,均源于患者,致敬中国医护!

本报记者:刘巧

摄影记者:吴腾江

制图:崔亮玥

编辑:丘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