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鹏(左一)向脱贫户魏月容了解养殖情况
在山高路遥的五华县横陂镇杨恩村,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扶贫工作会议的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张亚鹏。“现在主要是查漏补缺让大家奔小康啦!”眼前这位高瘦小伙自豪说道,目前村里原有的57户贫困户,到2019年底已全部实现脱贫。
出生于1992年的张亚鹏,在单位发布驻村扶贫申请时,他主动请缨,只身一人扎进梅州山区深处。“我是农村人,也是农民的儿子,我非常明白农民的事无小事,我只希望能为村里为贫困户做点实事。”张亚鹏腼腆地笑道。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个爽朗阳光的小伙子,和村民们谈话有说有笑。殊不知,初到杨恩村,张亚鹏就碰了“钉子”——河南长大的他对客家方言一窍不通。
“年纪轻轻,客家话都听不懂,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吗?”一些村民也对这个小伙持怀疑的态度,但实际行动是对质疑最好的回应。语言不通,张亚鹏就带着村干部一起到贫困户家中,一边听着翻译,一边做好贫困户信息登记。
拿出张亚鹏那本厚厚的扶贫笔记,封面已经出现了无数折痕,里面密密麻麻登记着村里贫困户的详细情况。针对有养殖的村民,还细化到有几头牛,几只鸡。通过每日访问贫困户,与村干部商量脱贫思路。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不仅学会了听客家话,还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为57家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规划。
“亚鹏这细哥(小伙子)负责任,我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帮我们操劳!”河南小伙的真打实干,也让杨恩村乡亲们看在眼里,其中脱贫户魏富泉最有“发言权”。
魏富泉二级肢体残疾,夫妻共同养育四个孩子,其中两个还在上学。扶贫以前,家里主要靠养殖维持生计,无稳定的生活来源。后来在利用资金帮扶下,他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张亚鹏不断跟进魏富泉家中情况,在今年提前通知他五华县还有以奖代补政策,购买牲畜依然能得到补助,魏富泉连忙再买了两头牛和50只鸡。如今,老魏家养牛规模达到14头,养鸡存栏量200余只。
魏富泉的两个女儿也在张亚鹏的鼓励下继续外出务工。家中父母一直是女儿时常牵挂的一件事,为让她们放心工作,张亚鹏成了老魏家“常客”,帮助老人家解决难题,缺啥补啥。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打电话给其女儿,告诉她们家中现状并了解她们的务工情况,让她们无后顾之忧。
五华县横陂镇杨恩村贫困户魏富泉的手扶耕田拖拉机无法启动,张亚鹏(左二)正在帮其启动拖拉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今年4月的一个午后,像往常一样,为减少疫情对贫困户务工的影响,他来到邓桂娇家中鼓励她外出务工。
“细哥,我想做保姆,你能帮忙找找工作吗?”邓桂娇不好意思地问道。邓桂娇今年51岁,常在村里做些散工,收入不稳定。为了让像邓桂娇一样的贫困户能够找到称心的好工作,张亚鹏一边入户了解需求,一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招聘信息,并通过微信群分享给大家。在他和同事的帮助下,邓桂娇顺利找到了一份在广州的保姆工作,张亚鹏还亲自将其送去广州。
在去年,杨恩村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3人,而今年上半年则达到了57人,看到贫困户积极主动就业,张亚鹏的心里更加欣慰了。
致富的路子宽起来,村民的钱袋子才能更鼓起来。为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张亚鹏与村委干部结合杨恩村实际情况,将扶贫资金投入汉光超顺公司和华康中药材合作社等农业企业,还利用扶贫资金与番禺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稻谷大米的采购加工和销售项目。每年可为杨恩村集体增收21万元,实现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在他的辛勤付出下,贫困户廖丽情做了保洁员,陈耀玉开了士多店,魏月容养了20多只羊……
如今的杨恩村已经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路面、亮丽的文化墙……而张亚鹏仍然每天骑着他的二手摩托车,穿梭在一条条熟悉的乡道上。“防止乡亲们返贫,是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让村民真正富起来,一切就都是值得的。”张亚鹏信心满满,目光坚毅。
本报记者:黄钰然
摄影记者:吴腾江
编辑:李子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