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梅州“脱贫奔康梦”!看看我们的变化

今日是第十三个“国际档案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梅州日报社、市档案局、市扶贫局联合策划推出“国际档案日”特别报道,从档案的视角反映脱贫攻坚给我市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讲述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独特贡献。

改造前,2016年,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被列为第三轮省定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改造后,2018年7月,该村将闲置已久的牗民学校,改造成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党群服务中心,发展红色旅游经济。(钟小丰 摄)

精准扶贫档案是记录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的原始凭证,是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既记录着贫困户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每一个脚印,也见证着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帮扶下,一个个贫困村走向示范村的美丽蝶变。

从2016年建档立卡开始,我市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58633户15899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工作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时至今日,通过翻阅当时建立的档案,我们可以看到各项帮扶政策的精准落地,看到贫困户、贫困村每年收入的增长,更能看到他们对新生活的希望。今天是“国际档案日”,让我们一起通过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

改造前,五华横陂镇西湖村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以前,该村溪口琴江路口是一片烂竹林,后经改造,建设成为休闲文化小公园和法制宣传阵地。(胡红 摄)

改造后,五华横陂镇西湖村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以前,该村溪口琴江路口是一片烂竹林,后经改造,建设成为休闲文化小公园和法制宣传阵地。(吴腾江 摄)

档案故事见证扶贫变化

一户一档 记录脱贫脚印

走进梅县区松源镇镇扶贫档案室,记者看到,镇里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档案按照村分别贴上标签,被整齐地摆放在档案柜中。该镇扶贫办主任张奕仕告诉记者,这676份扶贫档案,记录着676个脱贫致富的故事。他随手抽出一个档案盒,翻开其中有点发旧的档案材料,里面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户入户走访表、帮扶记录簿、产业帮扶相关材料、就业扶贫相关材料、脱贫验收核查表、退出验收表等一应俱全。

档案中的贫困户登记表显示,2016年建档立卡时,贫困户江海元家中2人,有一女儿因身体残疾辍学在家,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低于4000元。全家靠江海元本人打一点零工和种一点农作物维持生计。“这里所有的扶贫‘第一手资料’都是扶贫工作组走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后填写的,并结合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和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最终形成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依据,并制定脱贫计划。”张奕仕说。

针对江海元一家的情况,扶贫工作队为他们一家量身订制了三年帮扶规划:包括柚果种植帮扶、就业帮扶、技能培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购买医疗保险以及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等。通过这些帮扶措施的落实,在2018年和2019年,江海元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从帮扶记录可以看出,扶贫工作组为江海元一家发放种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并为其购置一辆农用三轮车。在帮扶下,江海元一家种植柚树有150棵,年收益达1万元以上。此外,还推荐江海元到镇外包卫生保洁公司做卫生清运车司机,每个月都有2100元稳定的工资收入。”张奕仕说。

2019年10月30日,对江海元一家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江海元在“相对贫困户退出核查表”中郑重地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这表明,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安全饮用水、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安全住房保障、有电用、有电视信号覆盖、有宽带网络覆盖等,不再是贫困之家,而是能够自力更生、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庭了。这一年,他们家的人均收入达20019元。

档案数说扶贫变化(制图:张兰)

档案多元 见证致富之路

在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除了有贫困户一户一档的扶贫档案,广州市番禺区人社局扶贫工作队还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扶贫日志”“扶贫周报”和“扶贫成效年度报告”等扶贫档案。这本250多页厚的扶贫日志,向我们集中展示了扶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一线抓产业、改环境、换村貌的点点滴滴,是村子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有力证据。“与冷冰冰的文字档案相比,形式多样、新颖的档案资料能够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和再现我们扶贫的各项工作。”驻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陈智军说。

龙村镇湖中村通过抓产业、改环境、换村貌,从“脏、乱、差”的省定贫困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张炳烽 摄)

仔细翻看这本“扶贫日志”,记者看到,7月31日,扶贫工作队到五华县转水和华城等镇学习小龙虾养殖;10月22日,帮扶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又到梅县区雷甘村调研小龙虾养殖;3天后,也就是10月25日,湖中村小龙虾产业基地第一批2500斤虾苗正式投放……陈智军告诉记者,这只是湖中村推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4年多来,他还先后引进了兰花种植、富硒水稻、标准化养殖蛇(药用)、光伏发电、高频变压器(村级扶贫车间)等项目,为湖中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经过努力,原村集体经济7000元大幅增长到25.8万元(全口径集体收入),该村也从“脏、乱、差”的省定贫困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虽然脱贫档案即将画上句号,移交至各级档案馆,但档案里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58633户贫困户的新生活才刚刚起步,致富故事仍在延续。

档案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广东省档案馆驻兴宁市大坪镇兰亭村:出台办法规范档案管理

“贫困村档案”“贫困户档案”“照片档案”……在兴宁市大坪镇兰亭村村委的档案室内,一叠叠档案整齐地摆放在贴有不同标签的档案柜上,每份档案都标上了专属编码。2016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该村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档案馆与村“两委”开始着手精准扶贫档案创建工作。

作为档案部门,广东省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特色”,将扶贫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研究编制了《兰亭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管理制度。“兰亭村精准扶贫档案包括贫困村档案和贫困户档案,其中,贫困户档案包括贫困户申请、家庭情况、帮扶记录、脱贫验收等。”广东省档案馆驻兰亭村第一书记黄汉钿说,贫困户档案“一户一档”,实行动态管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会不定时追踪跟进贫困户情况,对档案进行更新。

规范的档案工作不仅真实记录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更让精准扶贫工作有据可查,不流于形式。“以前会出现贫困户拿了补助又不落实帮扶政策的情况,有了档案后,种了多少水稻、养了多少猪这些情况都要通过文字、图片‘留痕’,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黄汉钿说。

在帮扶队的帮助下,今年5月底,兰亭村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精准脱贫档案工作也迈入新的阶段。接下来,兰亭村扶贫干部将继续用好档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广州市档案馆驻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博士进村 档案“献智”

广州市档案馆的孟昭锋是一名历史学博士,也是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第一书记。2018年8月,他满怀期待,来到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开始了扶贫之路。刚到村里的第一个月,孟昭锋第一件事就是将村里的所有档案都看了一遍。“档案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档案资料的梳理,我逐步了解了扶贫政策,熟悉了项目流程,掌握了桃坪村的具体情况,对我之后的扶贫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孟昭锋说。

熟读档案、了解背景之后,孟昭锋便与村“两委”干部结伴,入户调查。“李仕泉、丘许泉、钟振苑养有蜜蜂,产出的蜂蜜销售量不高,一部分原因是包装过于简单,要重新包装;钟振苑、丘许泉有种植蔬菜的基础,可以考虑扩大种植,并与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保价收购……”在《桃坪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产业统计表》上,孟昭锋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写到其中。

为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扶贫工作队和桃坪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科学制定脱贫措施,一方面是为贫困户发放种养物资,开展种养培训,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是给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介绍工作单位。此外,桃坪村还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及通村道路扩宽工程,打开了农作物的销路,促进了茶园建设。

经过努力,2019年全村有劳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8万元,达到脱贫标准。村集体收入比2016年增长了2倍,达到了11万元。“在整个精准扶贫的过程,我们很重视档案的收集与整理,一是继续为后来人‘献智’,二则为桃坪村留存‘记忆’,留下‘历史’。”孟昭锋说。

本报记者:林丽妙 丘佳溢

摄影记者:吴腾江 钟小丰

特约记者:张炳烽

实习编辑:丘煜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