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希望的七月,“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踏上了三下乡的征途,去探索身处于梅州大埔的陶瓷瑰宝。一起来看看我们这些天的活动概览,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传承
匠心
创新
01
参观陶瓷厂
2024年7月15日
广东科技学院赴梅州
大埔“客乡瓷韵”非遗
传承突击队到达富大
陶瓷工业旅游区。
富大陶瓷文化创意
产业园的研发部主
任黄志超先生带领
突击队成员参观富
大陶瓷文化创意产
业园。黄先生为突
击队成员介绍了大
埔县陶瓷产业的发
展历史与陶瓷的制
作过程。
此次参观为广东科技学院赴梅州大埔“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在大埔的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高校交流
2024年7月15日
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与广州新华学院青瓷客乡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们在梅州大埔富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相会。
两支下乡队伍先是参观了制作陶瓷的生产技艺。随后,我们来到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参观,并相互交流下乡实践的心得体会。
03
黄志超先生专访
2024年7月16日
黄志超先生与同学
们分享了对非遗传
承的见解。
在与黄先生的交流
中,我们了解到,
他始终坚持选择走
的差异化道路,贯
彻以文化创新与传
承为核心的经营理
念。同时,黄先生
还强调了团队的重
要性,他认为一个
优秀的团队是企业
发展的关键。
通过与黄先生的深度交流,我们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对陶瓷文化的探索与传承之心。
04
技工专访
2024年7月16日
队员们与工人师傅亲切交流,了解了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故事与技艺传承的艰辛。花纹看似朴素的陶瓷,每一道工序却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对美的追求与传承。
05
梅州日报小记者
陶瓷DIY互动
2024年7月16日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技学院赴梅州大埔“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在梅州日报的大力支持下,与“梅州日报”小记者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艺术之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陶瓷艺品逐渐成形。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不仅体验了陶瓷独特的制作工艺,也深刻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此次活动,“客乡瓷韵”的队员们利用三下乡的机会,宣传非遗文化、增强实践本领、投身于“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06
师傅专访
2024年7月17日
师傅向队员们先展
示了陶瓷绘画上色
的工具和上色技巧。
同时,师傅还向
队员们分享了制
作陶瓷的经验与
制瓷生涯中的有
趣小故事。听着
师傅们的讲述,
我们仿佛穿越了
时空,感受到了
陶瓷背后那份沉
甸甸的文化底蕴
和匠人精神。
师傅告诉调研的队员们,在这漫长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挑战,还要承受市场的波动与消费者的挑剔。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工艺,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陶瓷文化的辉煌篇章。
07
居民调查
2024年7月17日
调查中,有的居民们热情地邀请调研队员进屋,这份淳朴与热情,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面对队员们的提问,当地居民纷纷敞开心扉,分享着他们对大埔陶瓷的看法。
08
企业走访
2024年7月17日
我们走访了富大文化产业园的其他企业,心中迸发着许多想法,这些想法由市场趋势到技术创新,由品牌塑造到文化传承。在采访中,每一个问题都凝聚着我们对陶瓷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企业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独到见解。而我们则从企业创新、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这些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块泥土的蜕变,每一件陶瓷的诞生,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落实,传播陶瓷之美,发扬非遗之魂,让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客乡瓷韵·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客乡瓷韵宣传组
罗宇洋 袁琛懿 蔡子豪 黄韫锶 石文静
文字来源|客乡瓷韵三下乡宣传组 刘婕
微信编辑|客乡瓷韵三下乡宣传组 刘婕
终审|苏啸天 隋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