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油茶果,滴滴“黄金油”!兴宁市罗岗镇擦亮油茶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加油”

霜降过后,油茶已陆续采摘完毕,记者日前走进兴宁市罗岗镇,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已经开满了洁白的油茶花,昭示着来年油茶果将缀满枝头。在茶山下,村民已在房前屋后晒满了茶果,多个加工厂房也开足马力,在一碾一槌的撞击声中,茶果变成了茶油,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传承百年技艺  匠心榨制匠品

“油茶果采摘以后,要堆沤一星期,等大部分都自然开裂了,再曝晒4天左右才剥壳,剥下的油茶籽还要暴晒近10天,才可以用于榨油。”晒茶时节,随着罗岗镇党委委员张幸华的介绍,记者走访了该镇元潘村、潘洞村等油茶主要种植区,发现房前屋后铺满油茶籽的场景在这里随处可见。

兴宁市有“中国油茶之乡”之称,位于兴宁北部山区的罗岗镇山川秀丽,群众向来有种植高山油茶的习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镇里很多地方还保留了上百年的老油茶树,如今村民上山劳作时也有播种茶树的习惯,全镇高山土茶树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亩。”张幸华介绍说。

“我们的茶油采用纯天然、无公害耕作方式,加上严谨的种植管理,科学的采摘时间选择,通过客家人‘盘碾锤撞’的油坊榨油工艺,才得出质地纯净、色泽透明、味道清香的高品质茶油。”元潘村党支部书记杨华东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油茶的品质,近十年来元潘、潘洞等几个村制订乡规民约,每年都贴出具体摘茶果的时间通告,并组织专业队每天巡山,禁止任何人在规定时间以前擅自采摘茶果,确保不会因抢摘而影响茶油品质。

走进元潘油茶加工厂,伴随着“梆梆梆”的撞击声,71岁的老人杨汉金推着石槌撞击油槽,演示起传统土法榨油的过程。在罗岗镇,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油茶树,还有这流传下来的手工榨油技艺。2011年,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油茶加工近50年的杨汉金就是非遗传承人。

“机械榨油效率比较高,也更加节约成本,但手工榨油技艺碾榨的高山茶油更加纯正,也更好地保存了其营养价值,所以我希望传统手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杨汉金说。正因如此,罗岗镇元潘村利用长期闲置的油茶加工厂,重建了新式的加工厂房,配置了一台木枋土法榨油设备、两台机械榨油设备,同时挂牌成立了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传习所。

“每到加工油茶的季节,我都要在加工厂里忙着榨油,现在还兼顾传授榨油技艺,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教。”杨汉金告诉记者,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从清朝至今,已传承到了第九代,其儿子杨怀星、杨怀生,侄子杨玉华均是该技艺的传承人。而罗岗油茶也正是在这古法技艺的代代传承之中,造就了其不凡的品质和口碑。

做强油茶产业  铺就致富道路

“虽然今年是油茶采摘的‘小年’,但整体收成仍然不错。”兴宁市新起点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建红说。2010年,在外经商的肖建红回到家乡罗岗镇联兴村,流转了近500亩山地开始种植油茶。如今,在外的生意受疫情影响,而当初“无心插柳”的油茶产业却为他带来了新机遇。

“500多亩油茶已经进入丰产期,初步估计今年能产油1.5万斤,产值150多万元。”肖建红告诉记者,随着油茶产业向好发展,他意识到品牌打造的重要性,目前正在着手注册商标,同时将首次采用“筛选机”和“剥壳机”,让自己的油茶产业走向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而在元潘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建了“元潘茶油”品牌,更是大力整合了村民们零散种植的油茶资源。“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向村民采购油茶果进行生产,使用统一的礼盒包装和品牌商标,提升了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合作社和农户的增收创收。”杨华东介绍说,该村目前正在打造精品高效油茶种植基地,将会配套建设登山休闲步道、观光亭、健身小广场和路灯等基础设施。油茶基地第一期工程现已开展,计划新种植100多亩油茶树,目前已种植80多亩。

“罗岗镇油茶种植面积如今已达到了1.5万亩,并重建了油茶加工厂,每年的油茶产值达1000多万元。”罗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镇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罗岗油茶的品牌化打造,并结合优势资源禀赋,在种植基地探索开展登山、缆车观光、水上娱乐、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渔茶文化休闲基地”。同时将主动融入古民居、文化展厅、红色交通站等镇域文化旅游路线,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土法熟榨技艺,不断擦亮罗岗镇油茶品牌。

图文、视频/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

编辑:杨乔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