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梅县区: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书记访谈

日前,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畅谈梅县区如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奋力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以下简称“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梅县区将如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温助民(以下简称“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在学习消化、理解深化、落实转化。近段时间以来,梅县区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全区干部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区委全会,制订《梅县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学习计划、学习清单、学习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高质量、多形式、广覆盖开展学习培训、专题研讨、宣讲辅导,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把握。在这过程中,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接下来,我们还将严格按照“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重要要求,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梅县实践”专题调研,围绕10个课题30个专题开展深调研,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和项目抓手,以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为目标,以建设“三新三城”为主线,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记:当前,梅州正全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县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将如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温:接下来,梅县区将举全区之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跟进省、市出台“1+N”配套政策,全面谋划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大平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努力做大经济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蛋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梅县区将努力做大经济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蛋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一是在产业集群培育上持续发力。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增资扩产,持续推进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坚持以商引商、以链招商、以侨引商、联合招商,全力加快嘉元时代等18个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力促石墨、铝箔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地建设,全力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在产业平台构筑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梅州综合保税区二期建设,确保年底封关验收,积极争取广铁集团合作运营梅州国际无水港,推动铁海联运、区港联动发展。高标准建好梅县产业集聚地,实施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特色产业园提质增效工程,积极谋划布局大湾区“飞地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全省首批区域产业转移主平台。

三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持续发力。实施“青梅”“金谷”等五大人才计划,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充分发挥嘉元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广东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带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努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四是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持续发力。坚持“用户思维”,积极推进“极简审批”改革,健全完善项目服务专班机制,大力推广“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以函代证”,加快探索“部门代办”模式,推动更多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标向“打粮食”项目倾斜。

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梅县区将如何发挥优势,加快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温:梅县区将深入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压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全面建设和美乡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强富绿美新县域,争当广东乡村振兴新典范。

白渡镇沙坪工业园区一角。

一是狠抓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多镇多村联动,全力创建丙雁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快建设畲江、雁洋、梅西等美丽圩镇示范点,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二是狠抓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两园一轴四片区”发展规划,努力建好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大做强金柚、绿茶等优势产业,做优做精小龙虾、肉鸽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乡村产业社区。用好省“预制菜十条”政策,着力打造客家盐焗食品、石扇咸菜等特色品牌,以农业工业化理念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美丽中国实践“梅县样板”。

四是狠抓绿美梅县行动。有序推进林分改造、林相提升,着力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坚持“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理念,高标准建设“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打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森林城市、绿美乡村,争当绿美广东示范区。





现场走马

铆足干劲起好步 全力奋战“开门红”

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建成、梅县区东部快线第五标段(雁洋环镇路)正式通车、梅县区艺展·缤纷城项目动工、梅县区韬奋纪念大桥暨美丽畲江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动工……新年伊始,梅县区捷报频传,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持续掀起大抓项目、大上项目的发展热潮,为全年经济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走进位于城东镇上坑村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公司正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现场投入的机械有125台/套,作业工人约800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办部长黎为政说,目前已有2栋厂房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计划8月份逐步投产。

重大项目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去年以来,梅县区坚持制造业当家,走实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增资扩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现代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梅县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到9.6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0.6%,在建产能11万吨,成为全国重要铜箔生产基地。”梅县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曾辉说。

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乡村振兴的赛道,梅县区也是奋力前行。走进丙村镇溪联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面,一座座农家庭院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沿路的“四小园”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画卷中。“现在开门就见公园,出门就有休闲场所,环境是越来越好,村子是越来越靓,生活是越过越舒心,我们都感到很幸福!”说起溪联村的变化,村民邓伟英点赞道。

丙村镇溪联村,农家庭院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犹如一幅田园山水画。

过去的一年,梅县区立足实际,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乡村资源,全力创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红色、绿色、古色三色同辉,一二三产业深化融合,“天际线、山际线、水岸线”各美其美。“让人感动的是,在创建过程中,村民主人翁的意识越来越强,共同把美丽乡村的蓝图变成生动现实。”溪联村村“两委”干部廖焕贤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雁洋镇南福村随处可见柚树,村民忙着管护柚树保证新一年丰产。“我们是金柚大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不断向科技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把村里的‘小柚子’做成了‘大产业’。”南福村党支部书记黄开志说,全村约450户村民种植了5000多亩柚树,70%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金柚。

作为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近年来从源头把控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多元延链强链、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梅县金柚产业发展,特别是着力以工业思维发展第二产业,全面建成国内首条柚苷生产线,积极推广无损检测,让梅县金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梅县金柚产量、品质、效益齐头并进,真正成为广大柚农的“致富果”。“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加快推动金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巫达文说。

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柚苷生产线。





精彩故事

“好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加速度”

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建设正快马加鞭,朝着项目下半年实现逐步投产的目标全速前进……这是全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由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广东嘉元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规划用地约816亩,主要建设多栋生产车间和配套厂房,产品以4.5微米至6微米极薄铜箔为主。

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

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半年时间,刷新了“梅县速度”。“去年,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实现全部投产,极大丰富了企业现有产品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嘉元科技相关负责人说,在嘉元时代项目方面,市、区各级各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快速解决项目用地、用林、用水、用能、用电等问题,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并做好“全链条”保障让项目加快推进。

企业发展的“加速度”离不开梅县区的“好服务”。近年来,梅县区坚持“用户思维”,不断健全完善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主要领导带头实施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大力推广“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以函代证”机制,最大限度压减项目审批时限,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图/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编辑:张晓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