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高歌起,红色土地满目新!梅州:从美丽乡村转为产业兴村、从投入思维转为产出思维统筹推进“五大振兴”

驱车驶入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纵横交错,路旁的仿木护栏、多彩的花草植被让这个冬日更显活力。新洲茶馆里,三五村民围坐在一起,畅谈着近年来村庄的变化,商讨着产业发展、民宿建设、农家乐发展等事宜,言语间都是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如今在梅州,像新洲村一样环境美、产业兴、百姓乐的村庄比比皆是。近年来,梅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美丽乡村转为产业兴村,从投入思维转为产出思维,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如今的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白墙黛瓦,绿水青山,实现了美丽蝶变。(吴腾江 摄)

以民生为本

厚植幸福底色

昔日的窄小村道被扩宽成柏油路,原本的破旧土墙被统一修整为白墙灰瓦,还有家门口新建的小广场、小花园,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好去处……去年底,新洲村作为径南镇“茶果飘香 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先行点、示范点,大力实施周边环境和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实现了“美丽蝶变”。

“不到40天,就完成了从前进桥到新洲村3.2公里路段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很是兴奋。特别是村容村貌方面,主干道从4.5米扩宽到6米并铺设了沥青,打造了村史馆、文化广场、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雕塑、新洲茶馆等文化节点,村民们还在奖补政策的激励下把房屋修缮了一番。现在,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不同了。

当前,梅州正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令人惊喜的变化。全市11331个自然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其中还有一批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同时,梅州以中心村为节点、以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有序推进3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辐射带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要美丽,还要宜居。梅州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并进一步强化农村供水提质增效改革、“四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民生为本为群众厚植幸福底色,努力朝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前进。

以产业为先

赋能乡村发展

五华县水寨镇,一半山乡一半城。土地集约难、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让很多人认为乡村产业发展已经没有太多空间。

如何破题?通过盘清“家底”、拓宽思路,水寨镇决定“用工业化思维发展乡村产业”,探索乡村产业社区模式。“即在地域相邻、资源相连的若干村创建乡村产业社区并设立临时党支部。根据区位分布和发展定位,目前已划分了梓皋片、大坝片、水寨片、玉茶片4个乡村产业社区。”水寨镇副镇长、梓皋片乡村产业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刘伯强告诉记者,乡村产业社区以撂荒地复耕复种为抓手,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村容村貌,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今年6月,梅州出台《关于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县(市、区)建设2个以上乡村产业社区,打造集“产业兴旺、人口聚集、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新路径。

建设乡村产业社区以来,水寨镇已筹集产业发展基金230多万元,集约撂荒地2000多亩,引进10多个产业项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在驻镇帮镇扶村中,各工作队积极探索产业赋能模式。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已初步总结出国企主导带动的“蕉岭新铺模式”、民企市场化运作的“五华模式”、文旅现代产业带动的“梅江西阳模式”和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梅县畲江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全域8个县(市、区)乡镇,全面激发梅州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接下来,梅州将继续高水平谋划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绘就城乡融合新蓝图。

梅州日报记者:刘巧 王玉婷

编辑:刘滨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